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四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举行 专家热议简政放权

2013年07月14日 1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 阚枫)“审批背后往往藏着部门的利益,所以一些真正要害的审批事项,想让部门放弃掉不容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14日谈及政府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时表示,凡是可以交给市场或者社会组织来处理的事项,就不要交由政府管。

  今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由于适逢中国新一届政府加速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兑现简政放权承诺之际,在今天的论坛上,如何有效推进“简政放权”,就成为与会专家学者集中讨论的话题。

  论坛开幕式上,成思危在题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做到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提高办事效率以及保障市场的公平。

  “在涉及到国家安全、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审批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审批过多,审批过程不透明,这就是个问题。”谈及审批制度改革,成思危说,审批的背后往往藏着部门的利益,一些真正要害的审批事项,想让部门放弃不容易,所以要改革审批制,不仅要下放和取消审批事项,还要把有些审批改成核准制或者备案制。

  “凡是可以交给市场处理的事情,凡是可以交给社会组织处理的事情,就不要交由政府管。”成思危说。

  其实,自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已三次削减行政审批,共取消和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按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后的记者会上作出的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削减行政审批的目标已经完成三分之一左右。

  “本届政府成立三个月,一百天放了165项,现在还有1500多项,我们政府管的还是太多,条件管理、环境管理、资质管理等等,在这方面设限太多。要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凡是市场能办的都交给市场,这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宝生在论坛上表示,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还是要放权,要在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下大功夫。

  除了向市场放权,陈宝生说,怎么样向社会放权,培育社会组织,防止出现社会组织行政化的倾向,这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向地方放权方面,围绕财权和事权的匹配,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此外,陈宝生还提出“向个人放权”的概念,“我们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的,在旧体制下,有一些权限从个体那里过度集中上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过去需要但现在没必要由政府代理的权限也要放下去,这也应为今后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针对简政放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峰表示,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都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应有之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转变政府职能的全过程,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转变理念,通过理念转变把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引向深入。

  对于以简政放权来激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做到这一点,有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政府管理理念要转变、政府部门利益要遏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到位、政府自身改革也要到位。

  “我们大量的权力都是行政审批和许可固化下来的,如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能到位,简政放权就是空的。”汪玉凯称,往往一个部门收费项目多、罚款项目多,这个部门的福利就好,权力市场化导致了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法定化,如果部门利益不能得到遏制,简政放权难以实现。

  在政府自身改革方面,汪玉凯说三公消费能不能降下来,政府政务公开的透明度能不能提升,政府公信力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认可等等,如果在这些政府自身改革的关键点上没有实质性举措,简政放权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行政改革论坛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创办,此前已经举办三届。在今天举行的论坛上,来自有关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15位嘉宾发表了演讲,200余位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与会。(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