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京报:冀宝斋的“传奇”是如何诞生的?

2013年07月15日 03:2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冀宝斋的故事说起来离奇,其实并非罕见。时下,在很多地方政府乃至官员的眼中,所有的文化建设或许都应该量化为具体的指标。

  “河北省省级科普基地”、“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寨博物馆——冀宝斋的这些名头是怎么来的?

  据新华社记者调查,河北有关部门回应称,颁发牌子时的首要条件就是“地方推荐”。近年来,河北省冀州市着力打造“九州之首”的文化品牌。冀宝斋博物馆“应运而生”,成为其文化载体。报道显示,冀宝斋已被“打造”成一张地方名片。在冀宝斋博物馆内墙上,挂着不少领导以及各界专家学者与该馆馆长王宗泉的合影。

  一个赝品充斥的博物馆竟然获得了如此多的官方身份,对此文化丑闻,当地政府难辞其咎。冀宝斋迎合了当地政府的文化政绩需求,也可以看到,一个地方政府对文化政绩的渴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实际上,早在2004年12月22日《经济参考报》就报道了冀宝斋博物馆,当时该馆只展出2000余件瓷器。2007年11月,也就是现在的冀宝斋博物馆才正式奠基,2010年6月竣工并布展。此后,冀宝斋先后获得了一系列官方身份。

  从报道可以看出,当地政府也是冀宝斋“做大做强”的重要幕后推手。冀宝斋如果不是获得了从冀州市到衡水市的支持,河北相关省级部门或许也就不会授予其“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科普基地”等官方身份。这些身份虽增强了冀宝斋的“欺骗性”,但对当地政府来说,或许又是可以书写一笔的文化政绩。

  当地政府、官员也并非不知道冀宝斋的问题。一位地方官员对记者坦承,他们其实也了解冀宝斋博物馆的东西是假的,但是各级官员和省内外专家来冀州基本会去参观这个博物馆,否则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观的。

  明明知道是假的,当地政府仍然将冀宝斋当作一张文化名片,对外推荐,可以说是冀州版的“皇帝新装”。

  冀宝斋的故事说起来离奇,其实并非罕见。时下,在很多地方政府乃至官员的眼中,所有的文化建设或许都应该量化为具体的指标。从拍了多少部戏,到建了多少面积的文化场馆,乃至,获得了多少个荣誉或奖励,都是可以量化的,也都是看得见的,而他们很少会关心,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民众的文化需求是什么,这些文化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如何。文化建设一旦只是政绩的目标,那么,一切都变了味。

  冀宝斋有瓷器、有建筑,还有一位“热心”传统文化的老馆长,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完美,怎么算都是一笔文化政绩中的“硬通货”,甚至可以看作是应付上级的“优质资产”。当地政府显然没有意识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不应该有假冒伪劣,也不能与冀宝斋这样的“赝品博物馆”为伍,更不可为冀宝斋的“传奇”推波助澜。

  冀宝斋固然可笑,但是,其最典型的价值还是在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劣质样本。冀宝斋需要规范、整顿,站在冀宝斋身后的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也应该清查。

  详见A06-A07版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