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象致灾频发拷问快速城镇化 中小城镇系薄弱地区

2013年07月26日 13:1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7月22日下午到23日白天,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和半岛北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他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和山东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图为聊城市民在雨中艰难出行。(资料图)

  正值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之际,一份向中国科协提交的名为《中小城镇气象致灾问题亟待关注》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专家在报告中指出,快速城镇化对气象灾害有扩大作用,导致中小城镇成为防范气象致灾的薄弱地区——

  气象致灾频发拷问快速城镇化

  中小城镇:气象致灾的薄弱地区

  专家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小城镇气象致灾事件频发。以强降水天气为例,《2012年中国气候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93站的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其中68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在汛期中,部分中小城镇因强降水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

  气象灾害,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不仅直接给中小城镇居民的财产安全带来损失,而且存在连锁性反应,危及生命线工程,如果灾害处置不当,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例如,2012年8月4日至6日,湖北十堰、襄阳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强降水导致十堰、襄阳部分地区发生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3天内共造成14县(市、区)76.3万人受灾,死亡18人、失踪6人,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报告指出,快速城镇化对气象灾害有扩大作用,导致中小城镇成为防范气象致灾的薄弱地区。因为城镇化改变了地面的自然状态,产生的局地大气环流对自净能力不利,加大了极端气象条件产生。城镇化还使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气溶胶增加,在特定的风场和大气层下产生雾霾等灾害。城镇的高层建筑,易导致狭管效应使局部风速增大、风灾易发等等。

  致灾主因:预警防御机制不健全

  预警防御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中小城镇气象致灾严重的主要因素。报告分析指出:

  原因之一是建设规划粗糙、布局不合理给城市安全带来隐患。部分中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未经过充分论证,特别是在气象、地质环境等条件不适宜城镇化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这给城市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这些地区一旦遭遇强降水、强对流、台风等天气灾害袭击,将会对本地居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就教训深刻。

  另一个原因是中小城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气象监测能力不足,在新城镇的人口聚集和气象致灾易发地区,气象雷达、地面和高空观测站观测范围无法覆盖,使得气象部门发布预报和预警难度增大。如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风雹灾害造成45人死亡、14人失踪,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基础、防御设施简陋造成中小城镇受灾严重。中小城镇基础、防御设施建造简陋、质量不过关,缺乏防御气象致灾的质量检测和评估,难以经受灾害冲击。2010年5月6日,风雹过程致重庆垫江县、梁平县、涪陵区共30人死亡,民房倒塌,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点建议:筑牢气象灾害防护墙

  “为了防范中小城镇气象灾害频发的状况,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建立中小城镇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报告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应把气象评估纳入到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的政策框架内。应避免在不宜城镇化区域进行城镇建设,并根据气象评估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的防范气象灾害能力考核和检修。

  其次,加强城镇化特殊性气象服务及研究,提高中小城镇预警预报能力。各级政府为中小城镇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逐步完善气象监测网、业务系统、预报、预警和服务系统等。

  再次,加强部门合作,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国土资源、水务、交通、气象、环境等部门开展合作,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做到研究和业务实施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建立细致科学的应急预案并且快速有效地执行。

  最后,加强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加强水利防洪设施建设,制定新的工程施工标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整治河道;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土壤对雨水的吸收等等。同时,根据各中小城镇的特点,在安全、方便的地方进行灾害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宣传。(萧岱)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