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检察日报:不妨设个“公共事件追责领导小组”

2013年07月31日 09:53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一句“正在调查”,越来越成为一些部门回应舆论监督的“万能回复”。日前,记者对此前备受关注的河南宋基会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责任认定等焦点事件追踪,发现这些事件几乎都处于“正在调查”期间,时隔数月仍没有结论。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深信舆论监督的力量,相信舆论倒逼已成为不成文的明规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较去年底增加2656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按理说,“微传播”来了,“随手拍”惯了,公共事件应该更容易被抽丝剥茧地推向“台前”。

  但另一方面,焦点事件仍“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拆的拆了、查的查了,就是没有公权拍板的权威真相。巨资建设的“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又遭拆除,相关部门始终以“仍在调查”为由拒绝透露更多情况;湖南“镉大米”调查了5个多月,甚至6月中旬再度“东窗事发”,相关方面依然无视媒体的追问;连霍高速公路河南段义昌大桥发生爆炸垮塌事故,早已被认定为是一起涉嫌严重违法生产、违法装载、违法运输引起的重大责任事故,而相关责任人的认定和追究迟迟未予公开;湖北浠水一块土地“闲”了九年,背后牵出企业圈地不开发、政府违规卖地等乱象,相关部门派出多个调查组赴当地调查,真相的盖头却久未揭开……

  这样的新闻,老百姓将之形象地称为“烂尾新闻”。网络上给出的“神解释”大意是这样的: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地方部门“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职务,也只是一种“消极应付”,一旦公众视线转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这无非说明两个道理:一是千万不要迷信舆论监督的力量,监督不等于问责、更不等于一定能揪出真相。碎片化传播、情绪化关注,很容易被“事主”掌握规律,一旦姿态好了、语音柔了,你就只有干等的份儿了。二是公共事件的走向,还是掌控在权力部门手里。回顾一下大事小事的历史,一旦没有“主要领导重视”这个意思,真按程序走,还得“猴年马月”。

  这个症结怎么破解呢?眼下起码有个不错的思路。前几日有消息说,一些地方领导小组的设置很随意,只要发个“通知”就可成立,造成“领导小组”数量多、名目杂。去年,湖南省石门县所街乡一次性成立38个工作领导小组,而杭州市萧山区这类机构多达235个。鉴于“尚在调查”的公共事件多有烂尾的趋势,倒不如成立个“公共事件追责领导小组”来应对。这既能沾点“领导重视”的光,还省得每每总是临时“抽调”、临时“建组”,看看能否对死不开口的调查有所改观。

  有些事情,你希望它快点,却迟迟难有定论;有些问题,你希望它慢点,却早早盖棺定论。时间与效率,有时也会像麻木的橡皮泥。等到“围观者”精疲力竭、轰然散去,“尚在调查”的说辞,谁又会来真的负责呢?机制不转身,笑骂或怒斥都如浮云。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