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心理援助“复苏”岷县地震灾区 恐“后继无人”

2013年08月07日 09: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甘肃岷县8月7日电 题:心理援助“复苏”岷县地震灾区恐“后继无人”

  中新社记者 闫雅琪

  “我最棒,我是最棒的。”稚嫩清脆的童声从“帐篷学校”里传了出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区紧急救援过后,“帐篷学校”在灾区遍地开花。

  “我们每天在一起唱歌、念唐诗、画画、做游戏,和往年的暑假不一样。”8月6日,重灾区永星村13岁男孩侯贤宇说,家里房屋完全倒塌,村里许多熟悉的人离去,“这几日心里好过一些,渐渐淡忘了地震时的恐惧。”

  “帐篷学校”里孩子们背着崭新的卡通书包,手里“舞”着漂亮的铁皮铅笔盒。每唱完一首歌,他们都会边做手势边大声地“夸奖”自己——“我是最棒的。”

  “我们用专业的方法帮孩子们恢复自信。”志愿者李玲玲说。她回忆起初来时的场景,“孩子们的目光呆呆的,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一个多星期的相处,孩子们日渐开朗。“建帐篷学校主要是为灾区孩子做一些心理辅导,让他们渐渐摆脱灾难的阴影。”

  “灾难发生7天后的三个月内是‘心理援助’的黄金期。”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莫兴邦告诉记者,在岷县漳县灾区,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员投入“心理援助”救援。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岷县禾驮乡安置点成立了心理援助岷县工作站。在岷县梅川镇抗震指挥中心,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接受专业“心理援助”培训,8月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志愿者随着老师的教导,学习“放松训练”,神态认真。

  “‘心理援助’对灾民自信的重建,未来生活的开展很有必要。”莫兴邦说,中国的“心理援助”是从汶川地震开始的,五年来,灾区“心理援助”日渐成熟。由中科院调查编写的相关书籍能够帮助志愿者们迅速掌握“心理援助”技巧。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副教授左利平在灾区考察了一周,他根据专业知识对当地需要帮助的灾民按受灾情况分类、评估,“前期工作需要专业人员完成,而后期还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接力完成。”左利平说。

  大学生志愿者马新军来灾区已有两周,很快又要回到校园,“我想为灾区服务,可条件不允许,我要返校上课。”具有相似困扰的志愿者很多。灾难发生两周后,外地志愿者慢慢减少。“灾区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半途而废。”左利平说。

  “我们最怕的是这项工作‘后继无人’,没有专业人员坚持下去。”莫兴邦谈起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可能长期驻扎灾区,这需要当地医生、老师、社工等特殊行业的人尽快接受培训,加入援助。

  左利平认为,应该把心理服务纳入救援体系,“在抢救生命和财产以后,心理服务要及时跟进。”他希望当地社会人员能积极参与“心理救援”培训,专家和学者能够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成熟的体系,并呼吁政府部门协助完成。(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