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法院报:立法救不了“丢掉”的书

2013年08月07日 13:24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可以预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出台对于培养社会阅读风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将读书“活动”变成持续性的日常“生活”,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习惯,让读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的“刚性需求”,还需要其他方面工作的跟进,否则,仅靠立法救不了“丢掉”的书。

  在宣传上,要让“书生”的形象好起来。由于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文弱书生”、“穷书生”、“酸秀才”等贬低读书人的短语,这些说法固化了人们对读书人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也常用“书生气”来形容一些不知变通的人,还有体力劳动者因读书被讥为“文不文、武不武”的,这说明国人对读书人的偏见之深,观念的改变之难。要通过各种评选、宣传活动,大力树立读书人的正面形象,大力宣扬通过读书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优秀事迹,让大家都认识到读书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认识到阅读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硬通货”。让读书光荣、学习美好成为大家的共识,让每个人都羡慕读书人、争当读书人。

  在引导上,要让购书的指引多起来。让人懂得应该阅读只是第一步,还要教人如何买书。现在各种媒体教人如何理财、如何烹饪、如何插花之类的栏目很多,很多电子、汽车产品的厂商也经常召开新品发布会,让大家充分了解新品的新功能、新特点。但是有关如何购书、如何选书的节目则可以说是空白,专业的书评人极少,能作为购书指引的高水平书评也不多。很多人能够分清真钱与假币,但是对盗版与正版书却不会区分,对于区分古籍的不同注译本、外文书籍的不同中译本则几乎没有概念。因此,国人买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一部分是跟风阅读,还有很多人是因为看了某场电影觉得意犹未尽而去买原著。出版社和媒体要加大对购书的指导,让大家知道该如何选书,该选什么书,让大家都掌握辨书、选书的技能,让大家知道很多书买了“就是值”。

  在用人上,要让学识的权重大起来。读书的吸引力大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人到底过得好不好。要通过完善更加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让爱读书、会读书的人找到更好的饭碗;要通过健全更加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让坚持读书、持续充电的人能有更好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知识型人才过上更好的生活。

  只有上述工作做到位了,才会让民众在考虑是否要换“苹果五代”的时候,去多买几本书,让书成为民众的刚性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