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宏观调控治当前更要赢未来

2013年09月04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新华社发

  经过艰难爬坡过坎,中国经济目前正透出企稳回升的曙光。李克强总理3日在中国—东盟第十届博览会主旨演讲中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但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更不敢掉以轻心。虽然前进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完成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且有决心为明年、为未来、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增速明确划定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目前正步入稳定合理的运行区间。李克强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根据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GDP增速)为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CPI)控制在3.5%左右。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CPI同比上涨2.4%(成功控制在3.5%以内)。上半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达725万人,同比增加31万人。农民工外出就业达1.71亿人,同比增加400多万人。

  李克强总结说,总体来讲经济运行还是在今年的合理区间内,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长期积累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我们仍保持了基本平稳的经济运行局面,也给了市场和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

  最近两月,无论是CPI、PMI,还是进出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进一步显示出经济触底、企稳回升的信号。一项“‘201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2%的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趋于平稳,增长速度处于合理区间。部分专家认为,2013年通胀预期减弱,物价水平将保持平稳,并且认为居民消费预期将会加强。总体看来,多数专家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持乐观态度。

  政策宜稳不要来回摆

  面对当前经济运行的平稳状态,专家指出,宏观调控政策要把握好中道,不能轻易摇摆。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李克强强调,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必须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海通证券分析认为,总理的“合理区间论”,意味着当前政府出台总量刺激政策的概率很小,但新一届政府会未雨绸缪,提前研究万一出现经济失速后的应对措施。

  “从实际操作看,“区间”、“上限”和“下限”所强调的更是一种“稳中有为”的政策取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如果突破底线,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在这种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

  有专家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但微观政策要活。“微观政策要放活,回答了通过什么方式阻止经济增长下滑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理论室副主任汪红驹表示,其本质是调整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政府该管的领域需要加强投入,不该管的领域需要留给市场。

  靠转型升级增发展后劲

  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时机。“从最近两月PMI指数走势来看,经济活动链条上各环节已出现积极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但也要防止在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上游产品价格强劲反弹,加重企业成本压力。同时,要充分把握住当前经济增长趋稳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进程。

  专家认为,既然当前经济运行区间没有越过“下限”,为了将来经济能够长期走稳,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还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转型已行至一个重要关口,如果不改革、不调整,将牺牲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称。

  李克强表示,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依靠转型升级。他指出,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