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报告称中国应积极参与后2015议程的制定和实施

2013年09月05日 10: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8月30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京发布了主题为《“迈向公平而可持续的发展:后2015国际发展议程的中国视角》的报告。报告指出,在2000年签署的千年发展目标将于2015年到期后,新的国际发展议程该如何制定,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两年全球性的发展政策议题。中国应积极地参与后2015议程的制定和实施。

  在2000年9月的联合国千年首脑峰会上,与会的全球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承诺使人类摆脱极端的贫困、饥饿、文盲和疾病。根据宣言的精神,制定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将于2015年到期,面对诸多的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将有何承诺和举措,新的国际发展议程该如何制定,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两年全球性的发展政策议题。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完成的这份报告,立足于当前以及未来10-20年的全球性关键趋势和挑战,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包括确保稳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机会创造、投资人力资本、促进公平性与包容性、提高环境可持续性、完善政府治理、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等六大支柱。报告总结了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上的成就,以及当前在发展领域面临的突出挑战。报告显示,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在完成千年发展目标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目标实际上已经提前多年完成,包括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减少文盲、降低儿童死亡率等。此外,在降低产妇死亡率、控制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等目标上,也步入了正轨并按计划推进。但是中国贫困人群和脆弱人群的规模依然庞大、收入分配差距巨大、儿童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发布会上强调,中国积极地参与后2015议程的制定和实施,这不仅有助于世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可以和国际社会分享;在一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也应该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与国际社会合作解决自身面临的挑战。

  裴长洪:文化产业要发展需引进更多社会资本

  3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中国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不能对价格进行严格的管制。

  裴长洪是在参加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启动仪式暨2013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研讨会时做出上述表述的。

  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文化产品同时受市场供求、价值规律、艺术生产规律和主流意识形态规律支配。在谈到扩大市场准入问题时他表示,文化产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没有社会资本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无法发展壮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不能对价格进行严格的管制,要处理好扩大市场准入和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关系。

  裴长洪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受三种规律的支配,第一种是市场供求、价值规律;第二种是艺术生产规律,创作有创作规律,艺术表演有艺术表演的规律,写学术论文也有学术规范;第三,中国的文化产品受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配。

  他认为,文化产品的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还有监管者,要各司其职,定位好自己的职责。投资者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也要有社会责任感。生产者要讲专业工作道德,注意产品质量,不能粗制滥造,要对消费者负责。消费者要尊重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也要提高自己的消费品位。监管者的责任更重,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权益。

  在谈到扩大市场准入的问题时,裴长洪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就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不能搞垄断,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社会资本的支持是不行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价格管制不能太强,要处理好扩大市场准入和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之间的关系”。

  裴长洪最后强调,没有一个发达的文化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文化产品。因为中国没有培育得很良好的投资者,因此银行给不给贷款、有没有抵押、文化投资往往没有抵押品的问题如何解决、融资渠道在哪里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他指出,金融体制改革要把服务投入、文化投入的问题纳入金融市场、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之中,要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奕明)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