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日报:先进技术取代人海战术只是转型第一步

2013年09月10日 08: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引领风骚的时代背景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的固有优势已风光不再。小到各家企业,大至整个产业经济,如何转型发展,所涉民生,枝叶关情。

  纺织服装、制鞋等惠州的优势传统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对人力的依赖性很强。而近些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用工难的加剧,一些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在此语境中,这类企业应首先考虑如何摆脱“人海战术”的问题。

  在这方面,惠州已有一些案例。例如,针织企业南旋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引进自动化电脑织机,2011年实现23亿元的销售产值,比2008年提高了5亿元,用工却减少近5000人。智能技术代替了手工操作,作坊生产让位于批量制造,规模经济效应得以显现。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转型,也说明企业在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上大有可为。

  除此之外,抢滩行业前沿领域也是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作为一家传统电子元器件产业,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此前也存在过分依赖用工的瓶颈,于是该公司借助收购整合、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2009年进军了科技含量高的手机芯片设计业,从此不再需要庞大工厂和大批员工,以往几千人才能达到的GDP产值现在只需几十人。

  综观而言,当前企业转型主要可包括四大路径。其一是在原有基础上就地转型,如通过改进技术设备与加大科技研发、打造和提升品牌以及拓展市场营销网络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转向与本行相关联的前沿领域,通过新兴产品的开发,领行业之先;三是进军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资、创投运作等方式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其四则是果断舍弃鸡肋,完全改行转向更有潜力的产业。

  对于惠州多数民企来说,就地转型应当是首选。更新设备、引进技术,不仅可缓解用工难问题,还能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知易行难,技术推广成本较高、融资渠道不畅通,是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掣肘。很多时候,并非企业不想创新,而是面对高额的创新成本只能望而却步。

  此时,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角色尤显重要。一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并组织专家指导团队,送技术和经验进企业,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建立和提高行业标准,通过示范和督促,引导更多企业自觉改进生产技术、提升企业品牌。这种外来助推力量,往往是企业转型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产业工人需求相对饱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要培养、留住与用好人才,企业才可能把创新活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人海战术依靠的是普通劳动者数量的增加,而技术战略则强调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创新性。

  毋庸讳言,相较于省内的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惠州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以及水平上都还难以望其项背,产学研的体系也还不完善。因而,相关职能部门须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鼓励和帮助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企业也应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新技术的研发。

  一家企业要实现转型就不得不用先进技术取代人海战术,但这只是第一步,且并非简单地使人工让位于机器。机械设备终究容易被模仿和超越,更关键的是要打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如何整合相关资源进行持续创新,如何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应解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莫不如此。(周欢)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