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救灾物资分发 如何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

2013年10月12日 11:0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把物资运抵城市、然后快速转运及时发放下去,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抗洪救灾情况下却是不小的挑战。皮划艇、塑料盆、油桶、肩挑背扛……余浙江姚“大水围城”第五天,各种物资运输的“终端设备”仍在积水中穿梭,争分夺秒把必需的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

  如同在其他救灾物资发放中遇到的情形一样,余姚此次抗洪救灾也遭遇物资分发“最后一公里”难题。记者在余姚城区部分积水区域采访时发现,多数居民都领到了政府发放的方便面、饼干、纯净水等必需品,但也有部分群众表示,由于被积水围困出不来、不清楚发放点位置而没能领到东西。余姚市政府也表示,尽管工作很尽力,但对个别人员的照顾不周仍客观存在。

  救灾物资发放不畅、多寡不均,甚至哄抢物资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近年来多次重大灾情面前凸显。2008年汶川地震时,就有媒体和志愿者几次曝出救灾物资在半路被拦截,并遭到哄抢的事情;青海玉树地震救灾时,青海民政厅原厅长更阳也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救灾物资早期发放过程中存在不均现象,个别地区、个别发放点出现哄抢现象。

  记者采访发现,中间环节的繁复、发放点的相对固定,让不少需要者分领物资花费了大量时间。“困在村里要领东西得淌水出来,一车东西拉过来,前面的领得多,轮到后面就越来越少了。”余姚市梨洲街道古路头村的一位村民说。

  在通信不畅、道路不畅、运输不畅等灾情混乱情况下,救灾物资发放难免出现纰漏。特别是在解决灾情初期物资短缺之后,如何及时、公平地分发到需要的人手里,是历次救灾面临的挑战。

  出现传言、苗头积极回应,无疑是直面问题化解芥蒂的好办法。与余姚“大水围城”初期相比,如今“几百人被困,几天没吃饭”的传言已大量减少,但有关救灾物资发放中的“本地”“外地”差异却屡被提及。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回应称,如果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有不当的地方,绝不是政府“歧视”外来务工者,而是现场工作人员有疏忽。

  事实上,就目前的情况看,整个余姚的救灾物资基本充足,并未出现短缺情况。关键是物资发放的“终端”“末梢”如何将这些东西及时公平地分发下去。余姚市的做法是“市级统筹、乡镇分配,军车运输、干部发放”,以此确保每个灾民都“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住、有病医”。

  作为外来人口集聚区的余姚,更面临新的难题。不少外来务工者不愿住在集中安置点,而是老乡靠老乡,分散居住,这导致物资发放很难做到全覆盖。古路头村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村里分发东西的办法是,先把东西集中分发给房主,然后由房主分发给每个租房者,兼顾发放效率与公平。此外,余姚市还将党员干部按所属由所在乡镇街道调配,努力确保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位干部,每一栋楼都有一个党员,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探访,无论余姚人还是“新余姚人”,确保生活物资发放到每一户灾民。

  在灾害之后的“底线保障”面前,人们对公平更为关注。正如许多群众所说,几天不退的积水既考验生理极限,也给心理上造成压力,如果再感觉没被公平对待,肯定心里有想法。在“底线保障”面前,任何的纰漏、疏忽都可能被放大。

  在余姚救灾过程中,就出现了政府和非政府志愿组织的合作与互补,对化解救灾物资分发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据当地干部介绍,余姚市正在积极与志愿组织协调,通过各种渠道,更快捷、有效发现物资的真正需要者,并将物资及时送达。

  “底线保障”是政府的职责,在政府顾大面、保基本的基础上,加入志愿组织的“精准化”服务,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富人性化与灵活性的物资分配机制才可能建立,救灾物资分发“最后一公里”困境方可缓解。(记者王政、周竟)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