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农服务陷“老马拉大车”困境 存在变相坑农现象

2013年10月12日 17:3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需要的是立体式服务体系,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创新,鳄鱼也能养成壁虎”

  最近,《瞭望》新闻周刊在基层调研了解到,面对正在转型升级的农业生产方式,基于家庭分散经营而构建的传统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正遭遇“兼业农户懒得用,专业大户不够用”的尴尬。

  采访中,种粮大户们向本刊记者反映,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种粮大户农技、农机、植保、市场信息服务等都需“自操自办”,甚至“大包大揽”,加剧了种粮资金紧缺,甚至需要靠高利贷租地,增加了种粮风险,迫切需要政府和市场携手配合,建立多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传统服务“老马”拉不动“大车”

  “现在村里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有心无力,面对病虫害,各家地块防与不防不统一,早防与晚防不统一,往往导致我们这些种地大户钱不少花,防治效果却大打折扣。”谈起这两年遇到的种粮烦心事,河南息县种粮大户柳学友连连叹气。

  重庆农委副主任张洪松认为,种粮“老把式”遇到的新难题,表面暴露的是植保体系短板,其根源在于,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此前构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生了脱节。

  本刊记者了解到,随着不断涌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匹配所形成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局部领域正陷入“老马拉大车”境地,有的甚至出现“无马拉车”现象。

  51岁的王明杰是安徽界首市芦村镇种粮大户。2012年秋,因为收获的160亩地的17万斤玉米遇到连阴雨无法晾晒,发生大量霉变,最终只好低价销售。王明杰说,“现在包了1000亩地,粮食打下来晾晒和存放都是问题,勉强建起来的仓库只能满足30%的需求,烘干设备更是没钱买。”

  山东齐河县农民王成亮流转了1.3万亩地,涉及当地2个乡镇11个行政村。他反映,作为全省第一种粮大户,最头疼的就是粮食打下来没地放。“玉米跟小麦不同,收获时不能现场脱粒。上万亩的玉米棒子,要是遇到阴雨天气,真是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一些种粮大户只好不惜血本搞起了“大而全”。从2000年开始包地的柳学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购买了从种到收的各式农业机械,共计70多台。他决定再投资50多万元建设一个农机仓库。

  重庆农委科教处处长欧阳柬表示,除了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外,长期以来,传统农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而新型主体所需要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服务,发育明显不足,也未引起足够重视。

  河南省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蔡世忠表示,目前各地都在对家庭农场进行注册登记,“但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需要的是立体式服务体系,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只是挂牌了事,鳄鱼也能养成壁虎。”

  警惕社会化服务包装下

  “变相坑农”

  针对上述问题,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加快构建多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相互配合,彼此不越位也不缺位。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认为,通常来说,类似公益性服务,比如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气象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等应以政府为主导,而市场能够解决的经营性服务则尽量交给市场。

  在陕西大荔县,通过政府引导,一些农资企业依托自身销售网络,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在销售农资农副产品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农技服务,由此走出一条农技推广的市场化之路。

  “通过销售和服务的捆绑,把企业和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样前者进行农技推广服务,必然更有积极性和针对性。”许春霞说。

  针对“老马拉大车”现象,安徽省界首市农委主任吕森表示,初始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强化扶持,探索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就像火车,在启动时需要一股助推力量。”等原有服务体系发育到一定程度,再逐渐过渡到市场化运营。“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还应做好监管,使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都能拥有公平、健康的成长环境。”

  事实上,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打着社会化服务旗号推广、销售假农资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这也成为坑农害农现象的最新“变种”之一。河南夏邑县质监局工作人员介绍,几年前当地查处了一家化肥厂,与其他造假厂商比,该厂最大的特点是,在送货上门的同时,通过一批“技术顾问”进村入户提供指导培训,以此吸引农民上当。

  柳学友有过惨痛教训,2012年,在一家农资公司的“技术指导”下,柳学友购买了一批包衣麦种,因没有出苗最终亏损30多万元;2009年,因为购买了假种子,柳学友亏损近百万元,而同时受骗的另一位种粮大户,不堪压力最终自杀。

  柳学友表示,土地流转以后有了种粮大户,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倾家荡产,大家实在是“伤不起”。“我们期待配套完善的服务,也需要安全健康的市场,政府的监管特别重要。”□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兴军 李松 陈晨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