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保卫:让气候传播走进人心刻不容缓

2013年10月12日 19: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李晓喻)尽管气候变化的后果无人可逃,但公众对此依然不够重视。对此,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12日在北京呼吁,加强气候传播刻不容缓。

  近期,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正步步逼近普通民众。2013年入夏以来,中国多地气温和降水量双双突破历史极值,高温蓝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响个不停。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郑保卫指出,加强气候传播正当其时。

  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气候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公众准确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内涵,包括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并促成行动。

  郑保卫表示,来自多个方面的“利好因素”为加强气候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

  首先,在联合国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各国对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基本上表示认可,认为气候变暖是某些国家的“阴谋”这一说法逐渐被否定。

  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最近三十年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之前的任何一个十年温暖,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

  其次,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在提升。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中国近年来在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

  同时,中国政府还和美国一道,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在载重汽车减排、温室气体数据以及建筑和工业能效等五大方面展开合作。

  此外,中国近年来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多哈会议和德班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积极斡旋,为达成协议做了建设性的贡献。

  再次,随着中国媒体的气候变化报道不断深入,气候传播研究自身的影响力也在加强。

  与此同时,郑保卫也指出,加强气候传播需要跨越诸多“拦路虎”。

  挑战之一表现为思想认识和行动的脱节。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此前一项调查显示,80%的公众愿意为购买相应的环保产品支付更多费用;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但是,郑保卫指出,虽然公众多表示有意愿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但实际行动却往往滞后。“要让公众真正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内涵,自觉参与行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挑战还在于顶层设计的缺失。在郑保卫看来,气候传播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推进。此外,中国气候传播起步较晚,研究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郑保卫表示,未来将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拓展气候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将运用本地化的传播策略,使气候传播更加接地气,真正“形成气候”。(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