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精神养老”之困:拿什么抚慰老人孤寂内心?

2013年10月13日 0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

  中新网北京10月13日电 题:聚焦“精神养老”之困:拿什么抚慰老人孤寂内心?

  作者:王浩成

  又是一年重阳日。今年七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自此,“重阳”这一蕴含爱老敬老意义的传统节日被提升到了法定层面。近年来,中国人的养老问题不断凸显。其中,老人的“精神赡养”之困,更是叩问着社会公众的内心。

  天伦之乐成难享之福 “出格”举措只求子女关注

  随着子女长大离家,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老人不再是子女生活的重心。对于他们而言,在物质自足并非难事,生活自理亦能勉强为之的情况下,儿女不在身边、天伦之乐成了“难享之福”,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缺憾。

  为让子女回家,老人们一些看似啼笑皆非的举措,更折射出当前广泛存在的“精神赡养”之困。

  2011年,呼和浩特当地媒体报道,有一位老人,明明身体无恙,却喜欢“赖”在医院不走,子女一劝就闹。究其原委,只因自己平日孤单,子女很少看望。老人希望通过“装病”来让自己的儿女聚拢在身边。

  同样是想让子女常陪伴,北京一位77岁老人将40岁的儿子告上法庭,尽管儿子同意每月给600元生活费,她仍坚持要求与子同住,称:“只要一块儿住就行,住在哪都不重要。”

  老人们的诉求在今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体现,该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明确写入。然而,单靠一句不具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亦难缓解空巢老人的寂寞。

  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施行一个多月,广州一位父亲因儿子业务繁忙疏于回家,悄悄刷爆了儿子9张信用卡并拒不还款,以此博得儿子注意。得知实情的儿子一怒之下欲与父亲对簿公堂,经过调解双方才消除了隔阂。

  重庆首例“常回家看看”案,则具有一丝悲剧色彩,老人与子女法庭上争执不下,老人怨儿子“不管”、妹妹怨哥哥“不尽责”、身为被告的儿子则怨老人“不给面子”。经过调解,四个子女同意轮流赡养,然而想要挽回失去的亲情,这家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养老院为了缓解老人的思念之苦,通过“创新”来“倒逼”子女探望老人。南京一些养老院,拒绝以转账和邮寄的方式收取养老费,只接受“按月上门缴费”一种方式,由此实现了让子女“常来看看”。老人月月得以与子女相见,不用再装病乞怜,心情和身体都好了很多。

  当“精神赡养”遭遇现实之困 常伴父母殊为不易

  一道“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亲情计算题”提醒了人们与父母相处时间的短暂。网友统计,从考上大学离家,接着毕业参加工作,再到结婚有了小家,最后父母老去,这一段时间,能和父母相聚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两年。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世人皆知,然而种种现实的无奈,拖住了人们回家的脚步。“工作忙,有假无休”、“路途遥远,回家成本高”是人们疏于探亲的两大原因。

  提起老家,已经三年没回的李玉龙总是心存愧疚,今年中秋节,他还是没能回去,“过节了谁不想回家看看?但我从事的保健品行业每到年节正是热卖的时候,回家路途又远,再三掂量还是放弃了回家计划。”

  现行《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规定,用人单位应该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然而,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在近9万名被调查者当中,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探亲假。知道的人中也有57.17%不会主动去申请。很多在私企打工的年轻人反映,公休假都没有,更别提探亲假了。如果请几天假,轻则一个扣发工资,重则会丢掉饭碗。

  有专家指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至今已逾30年,当时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号召的独生子女父母陆续进入老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也已就业并即将或已经组建新家。伴随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421”家庭大量出现,子女养老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只能更多地从物质层面上关心父母。

  老人孤单落寞如何解 “精神赡养”需主动为之

  国庆期间,南宁多家医院接诊老年患者。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老人大多数因为假期得以与家人团聚,而导致情绪过于激动,甚至为子女忙里忙外,从而引发了基础性疾病。团聚时的兴奋乃至狂喜,反衬出老人平时的孤单落寞。

  虽然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有家难回”,但是子女的意愿无疑是“精神养老”的先决动力。专家指出,不休探亲假、时间紧张、交通成本高,并非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主要障碍,更多只是一种借口。

  一位定居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每年都要回北京看望老母一次,一住就是一个月。尽管往返路费就要花掉近一个月的工资,但他心甘情愿:“母亲老了,看一次少一次了。”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指出,不妨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施行为契机,子女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放下借口与抱怨,从今天起,从节假日开始,把“常回家看看”作为一种习惯,而非无奈的法律武器。

  分析指出,当下,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家庭呈现“倒金字塔”形,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然而无论如何,家注定是老人最眷恋的精神港湾,子女注定是父母不舍的牵挂。孝敬老人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的美德,不能因为家庭结构的外在变化而动摇。

  子女“精神赡养”还需在哪些方面尽力?调查显示,经常回家看父母,是老人最期待的;每天给父母打电话,则排在第二位。此外,向父母倾诉烦恼、聆听父母唠叨;珍惜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亦是老人对子女的期待。

  专家表示,“许多家庭缺的是‘孝在嘴上’,没有学会赞扬老人。给老人适时有度的赞扬,对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应要求,文中受访者为化名)(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