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难闻的味为何久治不绝:沪苏边界垃圾厂恶臭追踪

2013年10月13日 04:4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难闻的味儿为何久治不绝(深阅读)

  ——沪苏边界垃圾厂恶臭原因追踪

  本报记者 郝洪 屠知力

  10月9日傍晚,江苏昆山千灯镇新泾村村委会前渐渐热闹起来,酸辣粉、蛋饼、煮玉米等各色小吃摊的生意不错。新泾村村委会附近聚集了不少企业,打工者众多,下班就在这里解决晚饭。空气中漂浮着葱油味,只是其间还夹杂着难闻的气味,似动物尸体的腐臭。

  东南风来了,投诉就来了

  “就是那边的臭味!”一位村民指着不远处的上海青浦区生活垃圾处理厂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厂由上海国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清公司)经营,位于青浦区金米村庙港桥西侧、占地面积约100亩的这片厂区,正处苏沪交界处,与新泾村仅一河之隔。

  臭味越来越浓烈,新泾村家家户户门窗紧闭。村民倪伟才一家正在吃晚饭。“自从有了这个厂,五六年来,天天被臭味熏着。”倪伟才说,“现在比过去好一点了,就早上6点多和晚上五六点这两个时间段有臭味,但正好是吃饭时间啊!”

  在距离垃圾处理厂七八百米的新泾村村委会办公楼会议室,打开紧闭的铝合金窗,酸臭味立刻弥漫房间。

  “最厉害的时候,10多公里外的镇子也闻得到。”昆山淀山湖镇环保办主任冯仁刚说。这两年,他对风向越来越敏感,“东南风来了,投诉就跟着来了。”

  青浦居民其实也受影响。“一刮西北风,青浦那边就臭了。”冯仁刚说,“不过,一年中刮西北风少啊!”

  垃圾减量转运难阻恶臭爆发

  青浦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项目启动于10年前,采用堆肥发酵工艺处理垃圾。

  2003年3月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批准该建设项目。2004年10月,上海市环保局批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2006年3月,原青浦区市政管理局与国清公司签订该项目特许经营权协议,建设期1年,运行期25年。2008年9月,该项目试生产,2010年1月,环保设施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运行。

  “当初青浦区每天产生垃圾300多吨,国清公司设计的日处理垃圾量是500吨。但随人口增长,很快就超负荷了,最多时每日达750吨。”青浦区绿化市容局局长陈瑜说。

  长期超负荷运行致使垃圾残渣来不及处理,堆积在露天,散发出刺鼻恶臭。

  要减少恶臭,首先要进行垃圾减量。2012年11月5日,青浦区限定国清公司只能日处理垃圾450吨,超量垃圾、全部残渣外运,同时投资3000万元建造垃圾中转设施。今年9月29日,中转设施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设计每天处理的外运量600吨。每天,200多吨的超量垃圾以及产出的150吨残渣全部从这里外运到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

  与此同时,青浦区又投资1600万元,对原先敞露在外的垃圾残渣填埋坑进行封闭,并实施生态封闭。

  “两项工程实施后,臭味浓度降下来了,苍蝇也少了,但是仍然会周期性爆发。”昆山环保局副局长丁玉东说。

  两地环保部门联动治不了恶臭

  2010年始,苏州、昆山和上海青浦区政府多次沟通,后者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2009年10月,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居民点应大于0.5千米”的有关规定,青浦区搬迁了厂区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居民。2010年,青浦区与昆山签订《搬迁安置补偿经费包干协议》,给予980万动迁款,由千灯镇政府负责当地居民搬迁。

  2012年11月3日,青浦区环保局与昆山环保局签订方案明确,青浦和昆山双方的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现场监测、监察。

  “双方沟通还是顺畅的。”丁玉东说。青浦区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昆山方面也派驻相关人员驻厂监测,冯仁刚即驻厂监督员之一。

  “企业技术设备需要完善,管理也存在问题。”冯仁刚说,“工人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有人来检查,操作车间门窗关上;人一走,就打开门窗,废气无组织排放。”

  该公司发生过三起人身伤亡事故,其中一起是缺乏安全防护,两名工人掉落充满废气的密闭空间窒息而亡。

  丁玉东不解,“控制废气无组织排放技术并非高科技,几十万元技术投入就能有效改善,为什么不做?”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青浦区环保局对该公司开具了至少15张责令改正通知书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涉及超标排放污染物、超量处理垃圾、车间排废系统不运作、废气无组织排放等。但目前来看,恶臭仍未解决。多方反映,顽固的恶臭来自企业屡禁不止的超标排放。

  企业抱怨处理费太低做不好

  压力之下,国清公司今年年初表态投入600万元进行10大技改维护,但对具体技改项目尚无详细说明。  事实上,国清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很令人失望。

  2004年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批准后,2005年这家企业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一年后,以BOT方式(在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政府允许其享有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权以及经营收益) 获得青浦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项目,2008年试运行后一直亏损。国清公司抱怨政府给的垃圾处理费太低,希望提价。

  “每吨垃圾75元,又要企业做得好,又让马儿不吃草,可能吗?”企业甚至不愿单独面对媒体,国清公司负责人陈宁称,我们为政府做服务,有政府陪同才接受采访。青浦方面则表示,企业首先应按BOT合同履行责任、达标排放。

  “国家对环保产业有许多扶持政策,引发众多企业争抢‘蛋糕’。”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说,“有些企业不惜压低价格争项目,许下超出自身能力的承诺。无序竞争,受损的往往是民众和环境。”

  垃圾生化处理困难重重

  问题企业背后,是垃圾生化处理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上马近200个垃圾生化处理项目,基本上都关闭了。”张益说。在焚烧、填埋、生化这三种垃圾处理模式中,生化模式对政府资金、企业技术、管理运营水平要求都很高。“全国垃圾处理厂70%为填埋模式,生化模式仅占3%,不到20家。”今年2月,另一家垃圾生化处理项目、已投资3.5亿元的上海普陀垃圾生化处理项目,因工艺适用性不成熟宣告失败。

  缘何遇冷?“生化模式面临三大难题——技术、价格、产品出路。”张益说:“需要较高投入以确保足够的技术支撑;对企业监管要求高,需要精细化管理;还需要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提高对企业的监管水平。“没有垃圾分类,垃圾生化处理成本高,处理出的产品质量低。比如高温堆肥,肥料里混杂玻璃碴、铁钉,自然销路不好。产品卖不出去,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张益说。

  上海2011年5月起推行“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项目,3年来逾120万户居民参与干湿垃圾分类,如今全市末端处置的生活垃圾较以前日均减少两三千吨。下月中旬,上海市法制办将召开《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明确垃圾基本分类标准和鼓励垃圾分类措施。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但问题企业带给居民的恶臭如何解决,却等待不得。

【编辑:卢岩】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