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保卫:气候传播向“形成气候”更进一步

2013年10月13日 18: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13日电 (李晓喻)为期3天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13日晚间在北京闭幕。在会议的发起倡办方、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看来,这次会议使气候传播向“形成气候”更进一步。

  气候传播是指通过传播活动,使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采取行动。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毋庸置疑,而频繁现身的极端天气也让人们领教了气候变化的恶果。即使是这样,公众对此仍未足够重视。让气候传播走进人心,“形成气候”,便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世界气候传播领域的首届大型国际会议,本次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以“气候传播:角色定位与全球合作”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气候变化的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及政府、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不同主体在气候传播中的作用等若干议题,展开了探讨。

  会议期间,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引发了政府官员和多位专家学者的共鸣。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认为,每个人都是气候变化的利益攸关者,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旁观者。他呼吁,世界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海外学者的赞同。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是全世界共同开展的一项最有利的协同行动”。

  对此郑保卫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单纯依靠少数国家、少数人不可能解决,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应对以及全世界的共同治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候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郑保卫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依靠社会共识。而气候传播,正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媒体和传播。”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指出,现在中国气候传播的效果还比较有限,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

  针对如何开展气候传播,专家认为,气候传播需要把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政策、公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重视。

  一些学者也指出,新闻媒体在从事气候传播时,应当以“平衡、科学、有立场、看得懂”为原则,遵从主流科学的观点,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使报道尽量通俗易懂。

  郑保卫总结说,在气候传播中五大主体需要各司其职:政府是主导者,媒体是引导者,NGO是助推者,企业是责任者,公众是参与者。

  郑保卫指出,这次会议有助于达成共识,协调行动,使气候传播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国渐开风气,“形成气候”,更好地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国际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发起成立,一直致力于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传播战略研究。(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