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析李克强访东南亚:南海问题上“柔中有刚”

2013年10月15日 15:1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9日开始文莱、泰国和越南三国之行,并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出访东南亚。他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传达出什么重要的信号?未来十年,中国与东盟将向着什么方向继续发展?新华网专访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苏浩就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新华网:李克强总理就任以来首次出访东南亚,又恰逢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此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备受关注。此次系列峰会有哪些亮点?取得了哪些成果?

  苏浩:这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是由三个峰会组成的一个系列峰会,包括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10+1)、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这三个峰会各有亮点,但最突出的亮点当属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在这个峰会上李克强总理发布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倡议,甚至有一些重大的,新的政策的宣示,尤其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与东盟国家“2+7合作框架”,推进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新的思路。如果说过去我们在与东盟推进关系发展更多的在于经济角度,区域合作更多在经济领域来考虑,那么这一次,李克强总理在“2+7合作框架”中提出的“2”强调了“两点共识”。第一点共识中强调“战略互信”,体现了中国对东盟新思路的发展,即从过去经济合作发展到政治与经济并重,而且要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互信。同时,李克强总理又强调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睦邻友好”的关系,来深化战略互信。这样,就把战略安全问题作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提了出来。第二点共识中提到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这样战略安全与经济并重来齐头并进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所以,这个“两点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侧重于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合作框架。

  在“两点共识”之后,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七点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在七点措施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与东盟未来的关系。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非常迅速,但这个关系更多的是一个量的扩张。此次通过“2+7合作框架”的倡议,未来的中国与东盟关系被称为“钻石十年”。这个“钻石十年”更多的是一个质的深化,即深入地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这样就使得中国与东盟关系从纵向的、横向的,非常深入地、全面地推进。这次峰会为中国与东盟未来十年的关系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也划定了一个全面的、宏伟的蓝图。

  接下来是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应该说,10+3领导人会议在这十多年来不断地往前推进,但多少还有些不确定因素。这一段时间以来,在地区安全问题上比较突出。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挑拨,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包括和日本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尽管中国同日本和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存在问题,整体东亚区域在框架之内的合作还是很积极的。特别是在此次的“10+3”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明确宣示了自己对东亚(10+3)合作的积极态度,特别强调了东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应该有和谐的气氛来维护东亚的和平,才能够真正推动东亚的合作发展。再次强调了10+3是东亚合作的平台,是未来东亚“和平发展之锚”。特别肯定了10+3机制建立15周年来,对推动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东亚区域合作的积极作用。

  第三是东亚峰会。应该说此次李克强总理参加东亚峰会又是一个更大的亮点。首先,东亚峰会是一个10+8的峰会。它包括东盟10国、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俄罗斯。这里既有东亚的国家,也有区域外的国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机制。李克强总理突出体现了中国在东亚峰会这么一个平台下,来推动东亚和亚太区域合作。

  东亚峰会的重要功能是连接东亚和亚太的桥梁,这给它做了非常好的定位。在引领区域合作上,东亚峰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论坛。在东亚峰会上,美国这些区域外的国家也参与进来,这自然而然带来一些敏感问题。但是李克强总理在东亚峰会上并不回避这些敏感问题,实际上,他还主动地把南海问题提了出来,而且明确表明了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这里边有针对性地强调南海航行自由是不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不回避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不管是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还是在继续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方面,中国表明了积极的态度,化解了未来在南海问题上给中国造成的困难和被动的局面。所以说,在东亚峰会上,中国比较好地树立了一个合作、发展的良好的形象。无论是在东亚或亚太地区,为中国未来处理与周边国家,还有和美国的关系,确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新华网:在此次的中国-东盟(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2+7合作框架”,从七大领域为双方今后十年的合作描绘了蓝图。那么在这七大领域中,“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对双方民众来说最为亮眼,它能为双方民众带来哪里实实在在的好处?

  苏浩:这个好处是非常直接的。过去十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为双方贸易迅速扩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是非常大的。十年来,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方贸易额达到4000多亿美元。这种贸易是一种互惠贸易,是优势互补的贸易结构,给双方都带来了价廉物美的商品。这种利益是非常直接的。

  那么,自贸区的分化在未来十年,就要向着产业分工的方向去深化。也就是说,中国和东盟将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基础建设的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他们连接起来。这样使得东盟国家内部的经济得到提升。当然,中国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所以未来中国-东盟向质的方向优化,最突出的一点在于,我们可以形成一种产业上的连接,让中国与东盟真正形成一条产业链,即东亚的产业链,使双方的经济能够真正深入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双方经济都得到提升。这一点对于东亚整体的发展都创造了扎实的基础。

  新华网:在中国-东盟(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建议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如果取得了成果,这是否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

  苏浩:是的。因为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进程里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金融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当中,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目标。人民币走向国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与周边国家金融关系问题。在过去,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金融关系上的密切往来日益加强,但更多的还是自然的货币流通,自然的金融往来,还没有到达货币融合的程度。

  首先在应对外来风险方面。这次,李克强总理在10+1峰会上提出了在金融上要把中国与东盟关系得到深化,突出提出了要扩大了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下一步中国与东盟确实有必要确立货币互换的机制,它的功能在于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方面再次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像在1996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样,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转移,确实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这充分体现出货币互换的必要性。

  第二点是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这是内在的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货币功能的连接。现如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金融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在东盟的投资也在加强。虽然现在双方贸易还在以美元结算,但是美元存在着风险,美元的币值也不太稳定。而人民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甚至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还在增值。所以东盟国家以人民币来结算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他们规避风险,有利于维系当地的金融稳定,同时也保证金融关系更频繁的交往。所以中国已经和一些国家进行人民币交易,未来这一方式还在扩展。如果持续这样,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型的货币,可以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新华网:李克强总理在文莱两天三谈南海问题,总理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总理这句话有何深意?目前,解决南海问题,最大的症结在哪里?

  苏浩:这句话还是有深意的。这里边说明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种自信和一种友善。当然,也表明了“柔中带刚”的态度。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南海问题上,如果能够以合作的方式来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那么对各方是双赢的结果,使各方都能得利,甚至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像中国和文莱联合开发海上油气资源,这对于双方来说是互利共赢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在南海问题上,是争议和对抗,那么肯定会遭到孤立。就像菲律宾,如果以不合作甚至是对抗的方式来处理南海问题,其结果是遭到更多的孤立。

  南海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土争端,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土争端问题、海洋划分问题以及海上安全问题都交织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

  首先,最大的症结在于这里触及了国家领土主权问题。对中国来说,在南海有一些海岛和岛礁,现在被南海其他周边国家所占据、所控制。这导致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海域被别的国家所侵占。当然这些国家也有自己的领土主张,这导致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争端。

  第二,是海域划分问题。南海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享的一片海域,但由于传统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已经在南海地区有了上千年的经营,这实际上形成了我们传统对海洋的管理范围。但是,在确定海域管辖范围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里边。这个问题怎样处理,这还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第三,南海问题还触及了其他复杂问题。这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后,把南海变成一个介入东亚,制约中国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平台,挑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矛盾。所以,美国的意图和他的战略作用是非常消极的,严重影响了南海和平稳定的局面。

  第四,就像菲律宾,在配合美国“战略再平衡”行动下,拒绝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协调,不愿在“南海行为宣言”这个大家都达成的共识之下来处理问题,并威胁了南海的和平稳定。这造成了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明显的对立。

  南海方面还有明显的问题,但尽管这样,中国是一个大国,是南海周边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主张只要合理,只要理性,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逐步化解。

  新华网:中国与文莱11日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在探索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上,实现了互利共赢的“零”突破。这对未来解决南海问题具有怎样的意义?

  苏浩:这个意义非常重大。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的一个立场原则,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事实上,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实施。因为南海周边国家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很久以来,在美国的挑动之下,直接导致南海问题紧张起来。中国历来强调共同开发,这是非常理性的处理南海问题的政策。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这方面的发展。这次和文莱签订了共同开发南海的协议,是第一次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签订共同开发的协议,也就是说把原来所说的“共同开发”落在了实处。

  这个协议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应该说在2005年,中国曾经和越南、菲律宾签订了合作勘探南海地质资源这样一种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协定,但这个合作最后没有被推进下去。所以这次和文莱签署的合作协定是第一次真正的与南海周边国家合作开发南海资源,是具有开创性的,同时为未来中国和南海国家进行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此外,李克强和越南方面13日也达成协议,将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这也为未来共同开发开拓了一条“好路”。

  新华网:近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连续出访东南亚国家,又都提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概念。外媒称,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中国对东盟发起“魅力攻势”。您对此怎么看?

  苏浩:习近平主席10月初在访问印度尼西亚的时候,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接着,李克强总理在10+1峰会上把这个概念系统化。“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一个新的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概念。过去,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指两方面,一个是陆上东盟,一个是海上东盟。海洋实际上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联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反而使海洋上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挑战,而不是机遇。事实上,中国、东盟在海上的连接是一种客观的现实,也是一种非常便利的渠道。这个突出的问题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现如今,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是把人们对中国与东盟在海洋上的关系,重新拉回到正常的关系上。这片蓝色的海洋可以是中国与东盟共享的海域,这片海域可以变成一个友好、合作、交流的平台。所以,在南海这个平台上,中国有传统与其他的国家进行合作。而“海上丝绸之路”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通过这片海域上的丝绸之路,和东南亚国家,以及通过东南亚国家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来进行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所以我们把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引入到今天中国-东盟国家关系上来,使南中国海成为一个和平友好之海,而不是矛盾冲突之域。

  李克强总理在出访之前强调中国“强而不霸”。实际上,古代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挑战的。但是就是在当时,如此强大的中国,郑和下西洋时给周边国家带来的都是积极的利益,把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先进的文化,带到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友好的合作交往,给东盟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说,过去在历史上的影响,与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可以结合起来。今天或者未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也同样会像过去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把我们先进的、良好的形象传播到周边国家,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确实是把中国在历史上的良好形象与未来的良好前景结合起来。(记者 周楚卿)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