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高层接踵访问东南亚 积极推动分歧和平解决

2013年10月16日 15:0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接踵”访问了东南亚。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对东南亚和亚太方向积极主动开展的重大外交行动。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紧接相继访问同一地区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访问多国、面向东盟、着眼亚太,中方在战略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涉及政治与安全、经济与贸易、社会与人文、地区及国际事务等诸领域合作,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10月2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月9日至15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举行的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八届东亚峰会,并对文莱、泰国、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说,中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接连访问表明,中国希望向该地区发出声音、阐明立场、表达主张,并建设性地提出推进区域互利合作的新倡议、新设想。

  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其中,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双方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

  2003年,中国在东盟对话伙伴中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于同年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与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间自由贸易区。

  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今年以来的六次出访已踏足周边12个国家,而此次紧接相继出访东南亚,更鲜明展现了“周边是首要”的中国外交策略。

  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表示,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

  在访问中,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首次公开倡议商谈签署缔结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将为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和法律、制度保障,夯实政治和战略互信,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升级版的一个主要标志。

  由于地缘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正面临许多共同的新挑战和困难,如地区安全、金融风险、生态环境、跨国犯罪等,双方是荣损与共的关系。

  李克强在东南亚之行中提出了“2+7合作框架”,即两点政治共识和七个领域的合作设想。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对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政策宣示。

  曲星认为,“2+7合作框架”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支撑,表明中国真诚致力于经营良好周边环境,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全方位新安全观。

  国际舆论特别注意到中方针对地区稳定和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的新解决思路,包括: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建立区域安全架构”,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亚洲货币稳定体系”“亚洲信用体系”“亚洲投融资合作体系”,发展海上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制定中国-东盟救灾合作行动计划”,等等。

  中方表示,南海存在的一些分歧不会也不应当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大局。中方愿同东盟国家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在协商一致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表示,中国此次开创的周边外交新局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积极而有所作为”,不回避地区安全稳定方面的矛盾和分歧,而是以积极的行动推动和平解决进程。

  东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最根本原因是东亚没有发生战乱,使本地区国家能够专注于发展。

  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都需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妥善管控矛盾和分歧。中国积累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验和雄厚实力,并正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真诚希望周边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发展。

  朱峰分析表示,很显然,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只有踏踏实实地“拿出态度”“拿出行动”,才能在中国周边形势的稳定和发展中真正有所作为。(记者 刘斐 王建华 熊争艳)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