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化解产能过剩:靠市场也离不开“市长”

2013年10月17日 09:0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未来5年我国化解产能过剩“路线图”。这是我国首份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方案,也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应如何利用好市场机制?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

  市场化改革是根本出路

  有观点认为,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正是市场协调机制失灵造成的,强调用市场的方法来化解产能过剩因而未必可行。对此,李佐军表示,尽管当前市场机制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还无法得到完全有效发挥,但市场化改革仍然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

  李佐军分析说,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有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周期性波动,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没有到位,导致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规划产能,而是按照行政命令来扩大投资。这种盲目扩张往往导致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形成结构性过剩。

  从这个角度上看,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通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首先,要让市场主体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其次,要推动价格机制改革,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市场化,避免不合理的价格信号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错误诱导;三是引导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尊重市场规律,不盲目要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是做“甩手掌柜”,还是成为推动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力量?李佐军说,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而要加快推进行体制改革,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既掌握好化解产能过剩的主动权,又要避免“好心办坏事”。

  李佐军表示,在解决好职能转变的前提下,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好法律法规的作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制,使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升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行业发展标准,特别是环境保护的标准,依靠标准提高行业准入和发展门槛,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再次,要制定合理的财税、金融、土地政策,做好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例如,化解产能过剩可能带来失业、破产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该研究并出台相应的补偿政策,做好利益的调整和分配;

  此外,还要加强协调与管理,妥善处理好淘汰产能过剩中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总之,在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之前,政府不能把化解产能过剩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而要在职权范围内充分运用好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政策协调,弥补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缺陷,与市场共同形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引导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合力。

  打掉转型升级“拦路虎”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拦路虎”。

  李佐军指出,遏制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引导好投资方向,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续写中国经济奇迹具有重要意义。

  李佐军分析说,落后产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障碍,特别是结构性过剩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能源,也给资源优化配置造成极大损害。即便未来经济增速回升,这些产能也无法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要,注定要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只有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才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当然,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剧烈的痛,有时候甚至是伤筋动骨,但我们必须咬牙坚持,才能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积重难返。”李佐军说。

  李佐军表示,只有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才能倒逼地方、行业、企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符合产业转型方向的新的产业,真正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推进信息化等来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从而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大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