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签字背书”应制度化常态化

2013年10月23日 10:37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21日,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就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时表示,中央纪委领导同志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10月21日中国新闻网)。

  所谓“签字背书”,是由监管责任人在核查报告上签名后上报,以利监督和责任的担当。“签字背书”不是一个新名词,之前,在一些领域已经出现过。但在行政、纪检、国企等系统,“签字背书”还是一个新词,这种做法也让人好奇和期待。这一做法既能推动责任主体认真履职、敢于担当、落实责任,而且一旦发现核查报告有问题,还能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简单地说,谁在核查报告上签了名,谁就要承担相应责任。从监管者为中铁建8亿招待费报告签字背书的效果来看,“签字背书”的确是一根“鞭子”,“鞭打”相关监管者全面核查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处理了一批人。而且,今年1-6月,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总额同比下降了20%多。实践证明“签字背书”的效果很显著。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在涉及公共权力的领域推而广之。

  众所周知,近年来公共事件频发,无论是食品安全事件还是被举报的腐败事件等,都会涉及到调查、核查等工作。尽管我们有一些核查制度,但在调查、核查制度中似乎还未见到“签字背书”这一做法,至少媒体没有公开报道。而关于很多事件的调查报告或核查报告,由于某些事实模糊,原因不清,责任不明,大多被舆论质疑。究其原因,是核查过程中缺少“签字背书”这样的“鞭子”来“抽打”。

  在笔者看来,“签字背书”应该制度化、常态化、广泛化,即在涉及公共事件的调查、核查中,把“签字背书”作为一项强制内容。谁负责调查、核查,谁就应该在调查报告、核查报告上签名,然后,逐级上报或者向社会公开。一旦公众发现核查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就拿签字的责任人来“问罪”。(张海英)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