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业部部长:农民工市民化不能都进特大城市

2013年10月23日 13:53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客观地讲,城乡差距还很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里边,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所以城乡发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把握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当前推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稳定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一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稳定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也是几十年城乡分治长期积累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起飞、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的集中释放。推进城镇化一个很大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转移和城镇化,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既可使外出农民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使留下的农民有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所以富裕农民并不是说把农民都减少了,但是减少农民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走出去的生活过得更好,另一方面留下来的土地可以变得更多。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应该流转、需要流转。搞现代农业,一定要有适当的规模,利用机械、使用科技。种地要有效益,首先得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要走经营规模的路子,前提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土地流转的进度要和农民的转移相适应,土地经营规模也要和劳动力相适应,所以我们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建筑行业、纺织行业、冶金制造行业,主要是从外地来的农民工。农民工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贡献之大,对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变迁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历史性的。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63亿人,其中1.6亿在城里,其他的在县镇。

  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居住和生活,但是他们从户籍身份看仍然是农民,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要组成,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大约在60%。也就是说,有1亿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农民工回到农村种地,他们大多数人本身就没有承包地,而且绝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也不想再回去种地。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也不应该让上亿的人口把青春献给城市,把养老负担再甩给农村。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农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转为城市居民。当然了,也不能都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共40条。农民工务工就业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民外出务工办证、收费基本取消,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子女能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另外劳动保障、特别是工伤保险等也向农民工覆盖,等等。应该说有很大的进步,现在农民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劳动力,但是也要看到,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同权同待遇,任务还十分艰巨,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居住、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为其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奠定基础;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畅通农民工成长、上升通道,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使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心理融入社会。

  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 逐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逐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改善农村民生,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以来,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目前,全国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100%的乡镇和近90%的行政村通了宽带。同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城里面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管的,而农村的是农民自己办的,比如说教育,城里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孩子上学的校舍要集资,但是农村是这样的。应该看到,这些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在的农村实现了真正的义务教育,不集资办校舍了,特别是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有两大历史性变革,惠及亿万农民,必将载入史册。一是免除农业税。二是在农村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参加新农合人数超过8亿,60岁以上老人,大多数都已经进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都是历史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多,过去是城乡两套制度,所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另外城乡公共服务包括社保还是两套体系、两种标准。农村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为此,要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标准和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总的来说,要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要真正推进农村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庭院美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解决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 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是解决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问题是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实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靠农业农村来支持工业、建设城市。改革开放之初,有关机构算过一笔账,当时全国工业净积累刚好与农产品剪刀差多年的总积累大体相当,就可以想象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有多大。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逐步放开了价格,应该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在减少、消失,但是要素城镇化超前,农民城镇化滞后,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换突出起来。我们现在讲,要逐步缩小或者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城乡要素的交换不平等。一个是土地方面,要搞工业化、城镇化,肯定要征用一部分土地,近年来我们征地补偿费用逐年提高,但还是大大低于土地的市场价格。出让价格往往是征地补偿费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土地出让的收益,级差地租是巨大的。土地出让收入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直接用于农业的占比还是比较少的。金融方面,农民和农业积累的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工业项目。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短缺,提高了农业和农民的融资成本。劳动力方面,也有专家测算,农民工通过低工资和没有强制规定上社保的方式,每年为城镇积累的资金数量也是比较大的。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进一步使要素向“三农”流动。因为农业是基础,农业是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是短腿,没有要素的支持和投入,想快赶上来是很难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土地征用,要让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要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抵押、担保制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民怕“三大”,第一上大学,确实上大学四年读起来,没有六七万可能下不来,但是这个现在也解决了,国家出台了政策,助学制度,包括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资助制度,不使一个孩子因为拿不起学费而辍学。第二,生大病,现在有新农合,还有大病救助制度,所以基本上费用绝大多数可以报销了,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遭大灾,这个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支持农民加入保险,但是过去没有保险,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不断地推进探索。现在保险的覆盖面还不够宽,标准还不够高,特别是覆盖面。一场疫病,一场大水等灭顶之灾还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们要完善保险制度,通过分散风险机制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这三个问题,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还有城乡要素交换的问题解决好,相信会从根本上促进农民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支持。

  特别指出一点,推进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取代新农村。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必然方向,但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建设新农村,因为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所以,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2.6%,当然这是常住人口,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算大约还是在35%左右。即使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70%,按届时总人口15亿人计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虽比现在大幅度减少,但还是很大的数字,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盲目套用城镇化建设的做法,简单地撤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更不是所谓的“去农村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如果把新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到哪里去寻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田园风光,到哪里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意境。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可能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建筑是写在地上的艺术,是个历史行为,犯了错误是不大好改的,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城市。所以只有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才是美丽乡村。(人民论坛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