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关总署大力推进业务改革支持外贸发展

2013年10月25日 17:4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当前外需向下、成本向上的情况下,通关能不能更快些,手续能不能再少点?这是海关总署在征求进出口企业意见时听到最多的。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做起,海关在严密监管的前提下,转变作风、努力创新,通过深入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等综合业务改革,做好快速通关这篇文章。

  无纸化通关:试点企业通关进入“秒时代”

  “以前出口货物要先准备单据,然后跑到海关办事大厅审核,再拿纸质单据到港口验放发货。现在只需花几分钟录入信息并上传数据,再通过几秒钟的无纸通关审核,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一票通关业务,省掉了往返的奔波。”乐金电子(天津)电器公司进出口部吕红英告诉记者。

  参与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后,这家公司平均1小时可办理20多票单据,每单通关时间节约两天以上,通关成本降低了30%。

  无纸化通关,是指企业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时,向海关申报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电子数据,海关计算机系统对风险判别为低风险且符合快速放行条件的货物实现自动放行,并向货物存放场所和企业发送放行信息,企业即可直接办理进口提货或出口装运手续。这意味着企业报关不再受海关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将大大减少往返海关现场和排队等候的时间。

  作为海关业务改革的“重头戏”,今年无纸化通关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扩大至全国范围,惠及进出口企业约50余万家。

  统计显示,9月份全国海关无纸通关报关单数已占同期报关单总数的58.77%。1至9月份全国无纸化报关单进、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分别为3.03小时和0.21小时,同比分别减少81%和86.8%。更多企业在海关通关环节实现“零等待”,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关检合作“三个一”:新模式成效初显

  物流速度是汽车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库存管理的高要求使得通关效率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在位于广州南沙区的广汽丰田公司,报关经理刘澈高兴地说,“三个一”实施以来,公司库存进一步压缩,“与过去相比,同样的货物节约了近千万元的费用!”

  刘澈口中的“三个一”,是指目前海关总署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合作在口岸探索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新模式。

  “一次申报”即“一次录入、分别申报”,是指依法须报检报关的货物,企业可在企业端一次性录入关检申报数据,分别完成报检和报关。“一次查验”即“一次开箱、关检依法查验/检验检疫”,而“一次放行”是指“关检联网核放”,即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分别发送对货物的核放信息,企业凭此办理货物提离手续。

  以广汽丰田为例,该企业原来每周进口两批汽车配件,报检、报关各需约1天时间,而采用“一次申报”系统后,报关报检录入可同时完成,时间缩短了一半。

  据海关总署介绍,在率先进行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的广东南沙口岸,企业申报项目录入项数减少45%,提高申报效率25%以上;随着查验指令的电子化,企业办单候查时间减少50%以上;避免重复装卸,货物查验时间减少50%。

  海关总署与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已下发通知,决定在广东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范围扩大至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福建等省份的直属海关和直属检验检疫局。

  此举获得外贸企业普遍欢迎,认为在当前外贸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这一改革举措有利于提升口岸竞争力,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不仅“利眼前”,更是“为长远”。

  分类查验:让企业享受诚信红利

  在不降低整体监管力度的前提下,今年8月1日起,海关根据企业诚信守法程度实施分类查验,诚信守法企业通关更加顺畅。

  具体而言,海关总署对在海关注册的企业分为AA、A、B、C、D五个管理类别,按照“守法便利”、“守信受益”原则,对AA、A类企业予以通关便利,一般只实施较低比例的随机抽查,对B类企业实施常规管理,对C、D类企业则严格监管。

  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海关已经给予AA类企业担保验放、便捷通道等多项便利措施,与此次便利查验措施叠加,AA类企业进一步享受到了“诚信红利”。

  在力求“通得快”的同时,海关坚守“管得住”的底线,通过公开企业等级评定标准,引导企业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并加强后续监管。例如对抽查中查获AA类企业存在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海关将对该企业的进出口货物实施连续查验,而被海关立案调查的,将终止其享受相关便利政策的资格。(记者王希)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