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袁隆平:终极目标水稻亩产1200公斤 90岁前实现(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0月28日 21:2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科研产量与农民产量的冲突

  不论“冠军”花落谁家,而农民们期待的则是科学家的研发成果能够在自家稻田变成“钱袋子”。

  这并非易事。

  中国水稻大致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高秆变矮秆”,从每亩不足100公斤升至300公斤;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常规变杂交”,从每亩300公斤升至400公斤;第三次是90年代开始孕育的“杂交变超级”,超级稻力争达到平均亩产800公斤,而目前,我国水稻平均单产不足450公斤。

  “实现高产要‘四良’配套,即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张玉烛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良种是指超高产稻种,良法是指先进的栽培技术,良田是指合适水稻生长的稻田,良态则是良好的水稻生长环境。

  张玉烛以“Y两优900”超级稻举例说,“超级稻栽培技术要求很高,除科研机构技术指导外,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长肖利民也是关键人,他一天到晚守在田里,什么时候播种、插秧、放水、用肥,每一个环节都得控制好,不是他,‘Y两优900’的项目也不会放在隆回。”

  然而,对普通农民来说,除获得良种外,良法、良田与良态很难兼得。

  袁隆平在多次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均强调,“每亩突破1000公斤的意义,就在于我把种子交给农民,打个7折、8折,农民的平均亩产也就有七八百公斤了。”

  这对超级稻的广适性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4亿亩左右,其中70%以上是中低产稻田,种植环境千差万别,各类稻种适应性亦有不同。为此,农业部提出,要逐步将超级稻推广的重点转移到中低产田上来,真正把科学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试验产量变成常年产量。

  据了解,目前,“Y两优”系列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超级稻品种,近年,该系列每年推广面积均超过4000万亩,总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除具有巨穗、抗倒、高产、多抗等特点外,关键还在于广适性强。”邓启云说,“直接交给农民去种就行了。”

  冠军之争提高了科学技术的标杆,而受益的是中国的产业与农民。

  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96个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1亿亩,平均亩产达到587.9公斤,同比增产65.7公斤,共增产稻谷79.5亿公斤,按每公斤3.0元计算,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38.5亿元,平均每亩增收132元。(记者 曹昌)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