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融合城乡差别

2013年10月29日 11: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40岁的徐树平是重庆市燃气集团的一名焊工,从农村老家进城打工已有21年。3年前,当了十几年临时工的他终于转为正式工。这个变化不仅源自他多年努力工作,还与他的户籍从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有关。

  徐树平在中国最大直辖市重庆既无房又无正式稳定工作,却能获得“城里人”的身份,还是得益于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庆市在2010年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

  这项改革计划用10年时间,将1000万农村户籍人口转为城镇户籍人口。目前,已转户人口近400万,徐树平恰好是第100万个转户的。

  负责改革的重庆市统筹办副主任徐强表示,重庆启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是要解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数据显示,改革前,重庆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29%,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

  重庆的城镇化率“两张皮”也是当前中国城镇化现状的缩影。国家统计局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52%,但户籍的城镇化率为35%。这一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半城镇化”现象,被视为制约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所谓半城镇化,指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受户籍限制,无法享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他们(农民工)在城里不敢消费,也不愿放弃农村的土地,因为感觉总有一天还会回到农村去。”徐强说,“这样一来,消费比重难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会大打折扣,农村农业现代化推进也会受影响。”

  针对“半城镇化”这一发展困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提出要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

  这表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明显加快。而统筹城乡的改革,预期也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内容。即将于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制定路线图。

  分析家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进行城乡统筹改革,对于当前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都关系重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2000年,中国全面放开县以下城镇的落户限制。2011年,农民进入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然而,在吸纳农民工最多的一二线大城市,户籍改革的步伐却显得迟滞。

  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公安部门的人口登记凭证,户口从“农业”转成“非农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背后却意味着庞大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

  中国现有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若让他们享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那么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公共服务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来就紧张的地方政府财力将承受更大压力。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今年3月举行的“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提出,不应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想得太大。其成本实际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摊的,且很多成本会在一二十年内逐渐摊薄,政府财力完全可以承受。

  “最重要的是赶快行动起来。”他说。

  除了重庆,四川、广东、上海等地也在通过积分入户或居住证制度,尝试“消化”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但这些举措仍被一些舆论认为门槛偏高或有名无实。

  人们希望改革者就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分类推进做出更详尽的顶层设计。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建议启动“户籍-就业-土地”的联动改革,利用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三个基础元素的内在经济关联,以市场力量统一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统筹发展。

  徐树平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时候总感觉不踏实,担心随时可能丢工作回农村去。现在,他的家人都随他进城就业、上学,徐树平每天想的是如何做好工作多挣钱。

  “现在真正感觉自己是个城里人了。”徐树平说。他的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记者  陶冶)

【编辑:张培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