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呼吁补强保护隐私短板 呵护信用报告善意

2013年10月29日 15:00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10月28日起,继江苏、四川、重庆3省市试点之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试点扩至9省份,增加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6个试点省市。这意味着,身份证号码前两位为11、21、32、37、43、44、45、50、51的个人,可在网上查询本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记录了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逾期明细,还包括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新闻详见本报今日17版)

  信用报告制度作为一种实现社会个体信用确认、维护交易公平的手段,其市场前景是无法估量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也必然是信用经济。正如《论语》中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谓一语道破信用的现实价值———良好的信用可以视为人的第二张身份证,给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不好的信用也必然会让当事人受到应有的“处罚”。

  就此次上网的个人信用报告而言,其涵盖范围也甚为广阔,记录了个人信用卡、住房贷款、逾期明细,还包括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信息。既然个人信用报告涵盖这么广,且多是隐私的事情,那就必须保护好。据相关专家介绍,此次信用报告上网有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狠招”,一是严格身份验证;二是内外网物理隔离。这样的做法,的确可以从技术上预防信息泄露,但却没有抓住信息泄露的“元凶”。毕竟,很多情况下,信息泄露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一些机构或个人监守自盗。

  众所周知,一旦信用报告形成且上网了,那么我们与很多机构打交道时,他们都能调用,如银行、运营商、酒店旅馆、政府部门等等。这些人或机构,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泄密的最大隐患。君不见,垃圾短信满天飞、骚扰电话时常来、开房信息屡曝光……如果到时个人信用报告也遭遇如此尴尬,该如何处罚泄密者呢?这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毕竟我们对信息泄露者的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机构监守自盗、贩卖信息的传闻一直都有,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但却很难说是空穴来风,不然,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怎会无孔不入呢?

  简言之,若无法保护好隐私,则信用上网很恐怖。信用报告里面的很多内容,本来都属于极其隐私的事情,甚至是我们想要封存的污点,但如果信息保护机制不够健全,这些信息随时都可能曝光,影响我们的生活。眼下,信用报告已经正式上线,我们也必须补强保护隐私的短板,以便更好地呵护个人信用报告上网的制度善意。(重庆晨报评论员 龙敏飞)

【编辑:白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