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阳狠抓招商引资 奋力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番

2013年10月30日 13:11 来源:贵阳晚报 参与互动(0)

  10月29日,贵阳市召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大会,传达贯彻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暨项目观摩总结会精神,研究确定下一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路径。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强调,要坚持“快”、“转”、“高”并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狠抓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三年翻番。

  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再勇出席并讲话。贵阳市领导李忠、陈石、王保建、张平、帅文、庞鸿、丁旭东、李作勋、聂雪松以及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文新主持会议,并就提交大会征求意见的6个配套政策文件起草情况进行说明。贵阳市副市长刘玉海传达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暨项目观摩总结会精神。

  陈刚指出,要深刻领会并切实贯彻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暨项目观摩总结会精神,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清醒认识贵阳工业在全省所处的位置,坚持“快”、“转”、“高”并举,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切实肩负起省会城市的历史使命。充分理解贵阳市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阳提出的城市定位,认真研究贵阳市委、市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陈刚要求,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突破口,实现贵阳市工业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始终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要“绕开拥堵走高速路”,逐步以创新驱动替代投资驱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打通断头走直路”,加快落后产能升级改造,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减少弯道抄近路”,找准市场需求,形成立足本地、覆盖全省、辐射西南的有竞争力、有辐射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陈刚强调,要充分抓住并利用第三次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信息软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全力抓好贵阳综合保税区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重大平台建设,奋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三年翻番的目标。要不断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努力构建以金融业为龙头,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中介服务、体育文化等齐头并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二三产业同步推进、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研究在项目引进和落地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规划、环保、资金、税收、鼓励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招商引资精确定位、精准打击,务求取得实效。要把园区建设作为实现工业三年翻番目标的关键,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总结和把握园区建设的一般规律,理清各园区的发展定位和路径,形成园区管理运营的有效机制。

  陈刚强调,要继续做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篇大文章,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土地市场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健全市区两级土地和财税分配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进一步强化领导,选优配强抓经济发展的干部队伍,显著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坚持不懈抓党风廉政建设,真正把贵阳市各方面工作“统起来”。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在教育、就业、医疗、安全、稳定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李再勇在讲话中指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客观需要,是加快转型发展、打造贵阳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要围绕工业经济三年翻番的目标,找准着力点、抢占制高点,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七大领域,大力发展集群化程度高、科技支撑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生态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将其打造成为贵阳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上下要抢抓机遇,正确处理好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激活内力和借助外力,积极支持孵化转化、重点支持转移转化,通过聚集科技、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配套公共资源要素、优化生态资源要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以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贵阳市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贵阳市直各部门、各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在筑重点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出席会议。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书面交流发言。 (本报记者)

【编辑:柳龙龙】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