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习时报刊文:专家参与决策咨询不应成为政府附庸

2013年11月04日 11: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4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刘召的署名文章《政府决策中的专家角色》指出,专家在政府决策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支持者角色”和“反对者角色”。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庸”,导致专家独立性丧失,进而导致专家公信力下降。专家公信力缺失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智库面临的共同问题。

  文章认为,专家学者是政府智库的重要主体,也是政府决策咨询的主力军。专家在政府决策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支持者角色”和“反对者角色”。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一种角色,都不应背离专家治策的价值中立原则和科学决策的根本目的。

  文章分析道,根据决策任务与专家参与模式的不同特点,可把政府决策简化为方案提出、方案选择和方案完善三个顺序阶段。前两个阶段,专家主要扮演“支持者角色”。在第一阶段,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是集思广益,收集各种信息并生成备选方案。除了设定决策目标与任务,政府不应再为专家设置任何障碍,而应广开言路,发挥专家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二阶段,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各类备选方案,使其汇聚于决策议题,以此确定可行性方案。这一阶段用公共政策术语可被表述为“溪流汇聚阶段”。在此阶段,专家需要协助政府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源流进行筛选和分类,以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决策方案提炼更为直接和有价值的成分。

  第三阶段,专家需扮演“反对者角色”,对既有方案加以推敲,对既有方案的不可行性进行论证。这一阶段可以描述为专家“唱对台戏阶段”。在此阶段,专家需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既有方案进行理性质疑、“挑刺”甚至是批判,以此提醒决策者注意可能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文章指出,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加之受到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影响,有时会忽视甚至抵触反对既有方案的意见。作为政府智库组成的专家学者,这时就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对既有方案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从专业视角提出理性质疑乃至批判,以此弥补政府决策者的“视线盲区”。作为政府决策者,则需要以其包容性来容纳“不同声音”,同时还需为专家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创造条件。

  文章称,尽管思维方法与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无论哪一种专家角色的扮演,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文章指出,无论专家扮演的是“支持者角色”还是“反对者角色”,都不能背离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是非官方政府智库和专家智囊的生存之本。专家在决策咨询过程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客观公正,而不是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庸”。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职业操守。专家依附于权威将直接导致专家独立性丧失,进而导致专家公信力下降。专家公信力缺失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智库面临的共同问题。

  文章称,国外学者里奇在分析美国智库发展现状时就曾指出,虽然美国智库数量增加,积极性与日俱增,但智库影响力与其数量增加并未成正比关系。在中国,有的专家大谈套话、空话甚至是假话,搞形式主义,还有的专家曲意迎合,甚至违背职业操守,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当前某些专家被网友讽刺为“砖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现状。

  文章最后指出,为保障专家的价值中立地位,需要做到:其一,强化专家责任意识,使其恪守基本职业操守。专家应自觉增强参与政府决策的使命感,明确公共政策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应勇于担当,敢于拒绝外部干扰,坚持独立判断。其二,提升政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专家建言献策创设有利外部环境。允许多样性的存在,要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包括批评的声音,同时还应加大对专家咨询的采信力度,扩大专家意见对政府政策应有的影响力。

【编辑:张培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