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解析中国改革走向:需处理好积极与稳妥间关系(2)

2013年11月22日 10:17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二、应对新形势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的内涵

  中国的改革之路,是成功之路,是光明之路,具有强大的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同时,由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会发生迁移与变化,中国特色改革道路必然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更能反映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尤其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调整变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且风险和挑战增加,全球针对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结构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新技术革命的前景还需进一步观察,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国际政治格局大幅调整,西方国家实力整体衰减的迹象日渐显现,新兴国家崛起的趋势不可逆转,G20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提升,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的博弈更趋复杂激烈,多种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依存、竞相发展的趋势基本确立。至此,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明显增加,西方国家在希望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出于国家战略利益、意识形态等因素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经济增长正逐步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财政金融、经济结构风险日趋显现,而且不无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因此,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带动,由主要依靠制造业带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和服务业驱动的发展方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历史性任务。其次,在经济领域的矛盾不断积累的同时,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贪污腐败屡禁不绝,思想意识出现极端化倾向,贫富差距拉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问题较多,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之势久未逆转。更为突出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突发事件、恶性案件多发,社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形下,党如何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以应对新形势、新矛盾,国家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挑战同样严峻。再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增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日益强烈,参与社会事务治理的意愿不断增强;同时,信息化技术的现代化、普及化,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和传播速度,这些,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和体制的新挑战。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方式的优化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解决业已积累的矛盾,还是要靠改革;保持未来健康持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当前,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历史赋予了中国未来改革更加丰富的内涵。诚然,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是,总揽全局,统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则是新时代赋予党的神圣使命。《决定》以在改革理论和政策领域一系列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改革道路的内涵,构建了未来改革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未来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对于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改革道路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新时期的改革,涉及面更广,调整利益格局更加艰难。我们应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深化改革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世情、国情,科学认识全球结构调整和体制变革的方向、趋势,正确把握改革脉搏和改革规律,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减少失误,确保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处理好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在具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推进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对尚无把握的改革,采取鼓励探索、允许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先行先试的策略,是上策选择。正是在这一策略下,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的改革仍离不开实践探索,这是因为改革面临的局势可能更加复杂多变,改革的环境依然会有诸多不确定性。但改革也一刻不能离开理性思维和理论指导。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改革方案、推进方案落实,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第二,处理好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与发挥各方创造性的关系。新时期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需要“啃硬骨头”的改革,更需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党的坚强领导是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必须强化以党中央为核心的改革领导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的指导。当然,改革也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尊重群众和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各地方、各部门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上下良性互动,共同把改革推向深入。

  第三,处理好积极果敢与稳妥推进的关系。当前,中国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风险已经凸显,不加快改革,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演绎成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现实威胁,国家现代化就很难迈上新台阶。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有紧迫感,要有政治勇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定而动,大胆推进改革。同时,也要注意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蛮干,防止欲速不达,事与愿违。要深入研究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细化改革方案,充分估计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预案,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第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真正解决的一对矛盾。经验表明,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发展进程就会中断;公平缺失、社会分化,发展进程也会遭遇严重干扰,乃至政权瓦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既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存在公平不够的问题,相对而言,公平不够的问题更为突出。未来的改革,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导向,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五,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本质上,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释放发展潜力,激发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方式,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社会更加和谐。对于中国当今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发展仍是硬道理,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仍是改革的主战场。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此产生的问题甚为突出。所谓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根本问题并非经济而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和谐社会。(李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