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求是: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2日 10:32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二、党性和人民性不容分割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有人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说法,必须予以廓清和纠正。

  比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的一边”。在这种人看来,党是党,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实际上是把党和人民、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这种人根本不懂得共产党的起码党性,不懂得党和人民关系的基本道理,不懂得列宁所说“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对于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领袖们反复告诫说,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会使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再比如,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人数,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高于党性。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简单以人数计量党性和人民性的高低地位,是对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和理论都作了庸俗化的理解。按照这样的观点,共产党就不会产生,也没有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同样,世界上所有的政党,都没有产生、存在的根据和意义了。所谓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唯物史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的关系学说,也违背了世界上大多数的政党理论。

  马克思十分深刻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党性之所以是人民性的精华表现,归根到底,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历史活动”的选择,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共产党来自人民,而且须臾不可脱离人民;共产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因而必须站在群众的前头,团结带领群众奋斗,不能当群众的尾巴。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和团结带领人民奋斗统一起来,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相信党、依靠党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在当下中国,真正能够代表人民,把人民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的,不是那些在口头上高喊人民性、宣称“为民代言”“为民请命”,实际上打着个人和小团体算盘的各式人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正轨上奋斗前进的中国共产党。

  列宁当年在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时,一方面肯定民粹派看到并提出了俄国国内的改革发展问题,认为这是“巨大历史功绩”;但也严肃指出,民粹主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毫无用处,他们使用的是“甜言蜜语”,“把改革甜蜜地理想化”,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浪漫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忽视了俄国历史和现实中最重要的事实。民粹派在社会学方面缺乏现实主义,使得他们在思考和议论社会事务和问题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说是知识分子狭隘的自以为是,或者甚至可说是官僚主义的思维”,因此,“民粹派分子以惊人的轻率态度大谈(忘记了他们的周围环境)各种各样空洞的社会计划”。他们对“劳动居民群众利益”的关心是“不彻底的”,“民粹派分子不是注意现有的东西,而是幻想也许会有的东西,所以这些关心就变得没有什么用处了”,他们从来不能正确评价可能的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而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不仅能够看到社会改革发展所包含的矛盾,而且能够从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分析认识这种矛盾,并正确地估计社会发展方向的,正是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当年的这些论述,尽管针对的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的特殊情况,但列宁思想的立场和方法论意义,今天仍然没有过时。说到底,还是究竟谁能真正代表人民、代表人民利益的问题。当前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言行,究其根源,从利益立场上说,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对党的性质和使命问题产生了混淆、迷失了方向;从思想认识方法上说,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正确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