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终结退休双轨制不能太“渐进”

2013年11月22日 13:1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延迟退休终于成为确定的方向。“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已经写入改革纲领性文件,延迟退休渐进式实现。虽然还只是“研究制定政策”,但延迟退休作为改革目标已经是毫无疑问了,渐进式只是操作性的考虑,减缓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媒体炒作“延迟退休”,笔者印象颇深的,近几年有这么几次:

  延迟退休从话题的出现到落实为政策方向,经过了5年时间。2008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等待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小步渐进,每3年延迟1岁,在2030年前将职工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2010年9月,这一话题再度升温,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中国将面临两名纳税人供养一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2012年6月5日,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是必然趋势,将在下半年启动政策研究。2013年6月,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思路已搁置,目前只是学术探讨。8月清华大学提出“正常退休但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的方案,“男做园丁女洗衣”的退休前景受到抨击。10月媒体报道,多部委闭门会诊养老制度顶层设计方案,达成共识。11月,改革纲领性文件正式表述“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争议是否达成的社会共识是一个问题,但反复的讨论和争议对人们渐渐正视延迟退休这个重大转变,则有明显的作用,它是反复的喊话,使人不再对延迟退休感到不可思议、不槿想象,不再对这一问题感到突兀,甚至因预计到这一政策必然到来而形成心理准备。事项的议题化,能够使议题变得熟悉,使难以设想的变化成为即将到来的未来图景。议题的熟悉化过程中,不免有抗拒,有争议,有很大的分歧,但围绕议题的讨论和争议,客观上成为舆论的测试、可接受度的测验,并且议题本身具有某种“倒逼作用”,议题作为“未来必然”而出现,从而完成了未来倒逼现在的功能。这在很多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行中曾经有过,现在再来一回,并不会令人陌生。

  回头来看,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最后决定,其实跟5年前议题初次提出时人社部研究所透露的酝酿设想没有二致,“延迟退休,小步渐进”,那时就已经提出,时间表也有,2015年开始,2030年达成。延迟退休是目标,小步渐进是措施。此后的讨论,调子有急有徐,甚至还表示停顿,但“大势所趋”一直没有放弃,使“搁置”显得更像是在大众心理上进行的调控和节奏上进行的变化。

  人社部研究人员再次出现在权威媒体上,解读延迟退休话题,“一是分步延长到位,……二是设‘缓冲期’,不会立刻实施。在将来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还将经过几年的准备才会正式实施”。解读的意思是明白的,在学术研究上、部门认识上所说的“大势所趋”,经过改革纲领性文件的确认,已经不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可以讨论的将是怎样让“大势所趋”得以实现,实现的办法可以柔和一些,这就是“渐进式”、“分步”、“缓冲期”的意义。

  养老金存在巨大的缺口,若无退休政策的改变,缺口还将扩大,这是“大势所趋”的硬道理。至于国际惯例等等,其实若不采行,是完全可以视之为国情差异的。然而,人社部又曾经一再表示养老金支付没有危机,甚至还有结余。媒体在分析缺口产生的原因时,则不断谈到政府责任和社保案。现在,这些讨论即使仍然可以进行,已经不再重要了,大势已经确立,只是人们还应该得到一个解释,人社部的养老金数据到底是什么。

  其实,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退休双轨制。就像每当讨论起医疗问题,人们更加关注的也是双轨制一样。渐进实现延迟退休,对早先已经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人生安排的人,影响将会减少,新晋工作的人,会根据新的政策去安排其人生计划。但即使如此,延迟退休对部分人是有利的,例如公务员尤其是掌握权力的人,但对很多普通工人来说,延迟退休将使其支取养老金的时间推后,他们不能从加长劳动年限中得到任何利益。更重要的是,即使同样延迟了退休年龄,退休后获得的养老保障并不公平,公务员在享受退休工资,普通人则支取养老费,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人们对公平越来越敏感。延迟退休是不得不接受的结果,但问题并不只是普通人“跟自己比”是否影响巨大,而是跟别人比是否有相对公平的退休待遇。如果不能消除退休的双轨制,即使渐进式延迟退休也将难以减缓社会矛盾。延迟退休已经不可逆转,退休双轨制也必须终结,否则会形成“改谁的革”的疑问,那么破除利益藩篱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了。(刘洪波)

  (作者为著名专栏作家)

【编辑:白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