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南海等重大问题将会纳入国安委管辖范围

2013年11月28日 15:3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解秘国安委

  国安委成立的背后,既有建立协调机制的考虑,也有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考量。相关专家认为,这会是一个“很实的部门”,其设置也许“将会动到相关部门的奶酪”

  11月14日,一位中央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一位知情人士,询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对自己有没有影响。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公布的第三天。在这个中外瞩目的公报中,宣布“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下简称“国安委”)。这个“隐藏”在“社会治理”一段中的表述,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一起,成为这个公报中最石破天惊的内容。

  随后几天,坊间和媒体上开始涌现关于这个机构的各种说法,包括猜想。有些业内人士也开始讨论,这个雄心勃勃的组织,“会动到谁的奶酪”。

  双重压力催生国安委

  在公报中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分析人士认为,这点出了国安委成立的关键原因——正是中国在安全体制和安全战略方面的缺陷和实际需要,才逼出了这个机构。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军事、外交和国际问题专家均表示,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举世瞩目的发展,在带来国内各种指标进步和在国际上排名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在国内,主要表现为维稳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国际上,则主要表现为“中国威胁论”。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有人称之为发展困境,或是崛起困境。

  一方面,是国内严峻的维稳压力;另一方面,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正在变异,演化为周边国家纷纷在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上发力,并以此为据,制造出一波波中国威胁的议题。这一趋势,与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互相叠加,并互为因果,让中国的周边局势呈现出近些年少有的复杂局面。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外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彼此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恐怖主义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体系,对中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习近平对中国的安全形势总结时,用了“双重压力”这个词。他说,“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在上述《说明》中,习近平同时指出,“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高恒、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军事专家李杰均表示,这个“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部分,主要是指在需要各部门参与的安全事件中,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应对的效率。

  在中国海警局今年3月份成立之前,各个涉海部门之间的协调就是个棘手的问题。曾经向中央建言整合有关部门的高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部门抱着“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思维参与执法,最后的结果是在那些利益丰厚的领域力量投入过剩,而在那些利益稀薄的领域又留下大大的空白。这有时候就会留下了安全漏洞。

  三亚市一位涉海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多起外国渔民越界捕鱼的事件中,一家主管治安的涉海部门,均以无船为由拒绝出海。由国家海洋局召集的一些涉海部门的协调会,一些级别较高的部门也拒绝出席。

  李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缺少制度性的协调机制,中国的危机处理,在很多时候呈现出临时性的特点。“比如在3·14后成立了一个‘3·14办公室’,在7·5事件发生以后也成立了一个相应的机构,非典事件也是这样。”这种临时成立的协调机构,由于缺少制度、机构和人员的磨合,其协调的效率大打折扣。

  协调机制缺失的背后,是另一个更大层面的缺失,即在安全问题上,中国缺少一个整体的战略考量。这种更高层级的考量,不仅要着眼于中国的安全大势,也要看到其中的轻重缓急,进而对安全问题做出一个全局性安排。

  受访的学者分析,国安会成立的背后,既有建立协调机制的考虑,也有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考量。

  “很实的部门”

  在《说明》中,国安委被赋予了四项职能: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受访学者对这四项职能的解读不尽相同。李伟说,国安委是一个重大的危机应对处置机制,不会介入一些日常的、原来职能部门所管辖的事情,不会取代现有的职能部门,只针对那些现有的危机应对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

  李伟拿南海问题举例,认为该问题已经不属于国安委的处理范围,“因为它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处理模式框架了”。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突发事件并非国安委唯一要介入的问题。李杰说,像南海问题这样的重大问题,也会纳入国安委的管辖范围。

  还有学者认为,国安委不仅仅是一个协调部门和战略制定部门,或许还会涉及到一些权力的重新组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安委不会动相关部门的执行权,但会把其部分决策权拿过来。

  在国安委的四项职能中,除了协调和战略制定,还有制定政策和法律,这可能涉及到其他部门的一些既有权力。

  根据金灿荣和李杰的观点,国安委可能是一个“很实的部门”。

  在国安委所辖问题的方向上,从《说明》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就是内外均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国安委的成立被放在了“社会治理”部分,这让很多人猜测,其功能是不是主要定位为维稳。但随后的《说明》消解了这种猜测。李伟强调,最主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后面那句话,“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

  这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有很大区别。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美国的国安委主要处理对外安全,国内的安全则交给其他的部门去做——相对于国内的安全威胁,美国的境外威胁要大得多。

  国防大学教授乔松楼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美国是一个“不怕没有朋友,就怕没有敌人的国家”。

  从中国国安委成立的历程看,国际因素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李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第一次提出国安委的概念是在1997年。当时,中国代表团访美,对美国国安委印象深刻,回国后提出成立的倡议,但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

  此后,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2001年王伟南海撞机事件,都引发了成立国安委的讨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包括他在内的该所几位学者曾经致信中央办公厅,呼吁成立国安委。多年以来,这种来自民间的倡议和呼吁一直不断,但国安委成立一事始终被搁置。

  此间,曾经发生过一些因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导致被动的事情。比如在与美国关于人权、贸易发生的纠纷中,商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口径不一样;在海洋维权问题上,国防部门和外交部门的口径也不一样。“经常是国防部门做了事情,外交部门还不知道。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是国安委成立的重要背景。”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受访学者大多认为,中国国安委成员组成的方式,或许会参考美国的做法,但也会有自己的特色。美国的国安委法定成员只有4个: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另外有两个顾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军事顾问,中情局局长是情报顾问;经常参加的成员包括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财政部长、司法部长以及白宫幕僚长,其他的人选则根据讨论的议题灵活设定。

  在美国的国家安全事务中,总统安全事务助理这个角色十分关键。这个角色在中国没有相应的专门安排。以前的国家安全领导小组设在中央外事办公室内,外办主任充任类似协调人的角色。如今,国安委即将成立,或会安排一位更有协调能力的人选充任这一角色。

  观察家认为,中国的国安委与美国国安委还有一个区别:美国版的是一个纯粹的咨询机构,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任命都充满了总统的意志。中国的国安委则不仅仅是一个咨询机构,还有决策、立法等实体部门的职能,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任命,可能都会有相对规范的程序。(记者/韩永 实习生王诗艺、王妍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