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今年南京扬尘费或收3000万 4律师申请公开收支

2013年12月10日 08:4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苏浙沪皖4个省市的4位律师,向全国31个省市区的环保部门寄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与雾霾有关的政府信息。

  为了控制企业对大气的污染,不少省份采取了收取排污费的措施。那么,江苏收了多少排污费,又用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排污费用能否公开?记者展开了采访。

  新闻事件

  “排污费收了多少怎么用的,请公开”

  近日来,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更是多日发布重污染预警。雾霾从何而来、将持续多久、该如何治理成了公众最关心的话题。

  “谜一样的雾霾”让江苏律师封顶、浙江律师忻芙蓉、上海律师李珺、安徽律师施鲍中坐不住了。昨天,4位律师向全国31个省级环保部门邮寄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他们要求公开的内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4条之规定,2010年~2012年每年收取的空气排污费总额和2010年~2012年每年空气排污费使用决算报告。

  “环保部门对持续的雾霾天气应该负有责任,至少应该让公众看到他们做了什么。征收的空气排污费用在哪了?为什么去年雾霾今年还有雾霾?有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我想在这些问题上环保部门应该对公众有个交代。”江苏律师封顶说。

  自来水新国标信息公开申请人程渊表示,环保部门作为大气污染监管与治理的职能部门,对排污费收支状况应依法作出公开。空气状况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多地连日的雾霾更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公共话题之一。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应该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管模式,从制度上防微杜渐,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和监管信息披露,如此才能够让公众更加放心。

  马上就访

  南京扬尘费已收3000万,全用于治污

  明年收费标准可能要提高三到四倍,工地做得好可打折甚至免交

  为了控制企业对大气的污染,不少省份采取了收取排污费的措施。那么,江苏收了多少排污费,又用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排污费用能否公开?

  江苏尚未公开排污费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针对火电企业等燃煤大户,江苏按照国家的要求,征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污费。排污费都是收支两条线,收取的费用也由财政统一支出,用于环境改造。因为国家并没有要求对此数据公开,所以江苏尚没有公开此项费用。

  同样,南京也并没有公开二氧化硫等工业排污费的收取情况,不过对于工地排放的扬尘,的确是一直在收取“扬尘费”。有监测显示,工地上的泥土经过汽车反复碾压,会形成超细灰尘PM2.5,飘散到空气中。在这一过程中,10克泥土至少能污染200平方米范围。

  南京要猛提扬尘费标准

  对于扬尘污染,南京从2009年就开始试点征收“扬尘费”,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扬尘污染治理,扬尘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为0.24元/立方米/月。2009年,南京征收“扬尘费”仅仅40万,2010年则收到了411万,到了2011年,这一费用则达到了1200万。

  目前,每年扬尘费的收取情况也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2000多万,今年可能会收取到3000万扬尘费。然而,面对工地扬尘依旧、“违法成本低”的现象,记者获悉,南京正在酝酿明年对“扬尘费”大幅度提价,为蓝天下“猛药”。这次的扬尘费会较以往有三到四倍的提高,很可能如同苏锡常一样,征收价格会上涨到1元/立方米/月以上。

  工地控尘达标有望免交

  那么南京收来的扬尘费去向何处了呢?记者了解到,扬尘本来就是一种排污,收费也是全部上缴财政,作为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污染治理。而南京的这笔费用,主要用于工地购置洗轮机以及道路吸尘机的补贴中去。

  据悉,明年起,扬尘费在征收的同时,也会进行奖励。省环保厅有关人士举例说,如果工地施工时,能做到在任何时候车行道路上都没有明显尘土、道路清扫时采取洒水措施、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等,就能得到达标削减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施工工地扬尘控制措施达标,所交纳的排污费就可以打折,甚至免交。(扬子晚报记者 罗双江 王娟)

【编辑:杜雯雯】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