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人民币国际化:需顶层设计 明确国家战略

2013年12月10日 10:3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并明确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由“逐步实现”发展为“加快实现”,为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其中的深层次矛盾,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国家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业改革开放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近年来货币互换、扩大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等渐进式人民币国际化,有所成效,但总的看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上海自贸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探索成效也需深入观察。

  通常,压抑金融体系的货币国际化是金融改革的最后一跃,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是金融改革开放的动力目标和征程起点。经济体量和增长速度、对外开放程度、外汇储备、居民收入等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既是基础条件,也有着现实需求。人民币国际化,一是“货币即权力”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中金融领域“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将为“中国梦”其他丰富内涵提供支撑。二是可提供现有工具难以实现的长期、零成本风险规避,提升国际贸易投资主动权。三是可使我国利用充裕低价的国际资金,占有国际资源,享有持续高额的铸币税(此过程亦可进一步深化价值储备职能,实现良性循环)。四是在美元一支独大、量化宽松的失衡中,可抢占货币战争制高点,建立多层次资本保存机制,抵御储备贬值巨额损失。五是可化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稳定和再平衡剧变的国际经济格局。

  货币史表明,经济基础仅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强大的金融市场和高度的金融开放同样必不可少。在追求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可变国际压力为国内动力,对内破解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行政依赖主导、间接融资主流和国有机构主体等现象,对外形成进出自由、规模庞大、渠道畅通、运转良好的交易投资市场。更为长远的,将完善金融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能力;推动汇率利率合理化以及经济在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间平衡;带来更好经济结构、更持久经济增长、更高增长效率,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规则中的制定权和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

  货币史同样表明,由于惯性和网络效应,货币国际化过程长期而循序渐进,要经过充分积累和激烈竞争,英镑、美元、马克、欧元均是如此。一要做好自己的“功课”,解决好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结构失衡和定价机制失效等问题;二要尊重国际市场选择,不拔苗助长、舍本逐末,否则欲速不达。当前,风险挑战集中在资本账户可兑换、利率汇率市场化同时存在和互相交织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好改革路径,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积极稳妥、久久为功。

  1.贷款利率市场化先行。存、贷一方实现市场化,就将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相比之下,贷款利率市场化更易实现,近年来央行力度也更大,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也逐步显现。同时,贷款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旨在于资金在境内外的优化配置,前者难度与风险更低。重点要解决好银行过激反应及其激励机制,推动货币政策顺畅传导至实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放宽资本流出限制基础上增加汇率弹性,实现汇率市场化。开放流出比流入更为必要和急迫,资本流出限制下的汇率市场化会使本币高估,我国长期鼓励流入限制流出是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的重要原因。可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居民购汇额度、允许合格机构到国内发行人民币股票和债券。放宽流出应先个人后机构。重点要关注外币计价资产持有偏好下的储蓄率下降和大规模资金外流。

  3.逐个放宽股票、债券、房地产资本流入。股票投资者对于利差汇差相对不敏感,高换手率和高流动性也反映出较强资本流动承受能力。同时,股市悖离经济、低位徘徊已久,资本流入有助于改善市场。债券方面限制应在利率汇率市场化取得显著成效后。房地产方面限制在价格回落到合理水平之前不应解除。重点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资本流动管理体系。

  4.依次开放本币、外币形式的银行跨境借贷。银行借贷存在提前还款可能,开放应晚于债券。跨境外币借贷应长期保留限制,因为在本币大幅贬值时,提前还款会加大偿还难度,导致或恶化货币危机。这一过程要相时而动,近来一些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量化退出可能性加大,出现的资本外流和经济下滑现象,主要因为对跨境借贷等核心资本管制力度不够。

  总之,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金融领域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才能催生真实有效的市场价格,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导向。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推动人民币最终全球范围内充当交易结算货币、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为国家崛起之后保持持续强盛提供保障。

  (贝多广 高圣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