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嫦娥五号2017年将采集月岩回地球

2013年12月17日 10:1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后,成功向地球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这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国务院新闻办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任务整个过程做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表现非常完美。

  “以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探月事业将全面转入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的新阶段。”吴志坚首次透露,与此同时,中国探月计划的三期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紧锣密鼓开始下一步部署。嫦娥五号有望在2017年发射,并且要执行月面采样任务等。

  嫦娥三号实现“七大创新”

  “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吴志坚在发布会上非常激动地向媒体宣告。

  据介绍,这次任务在动力下降、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根据技术人员解读,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其中包括: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昨天起,嫦娥三号已经开始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器的自动巡视勘察。后续还将面临120℃至零下180℃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验。嫦娥三号着陆器设计寿命1年,巡视器设计寿命3个月。吴志坚表示,“期待嫦娥三号能够传回尽可能多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嫦娥五号六号采集月球标本

  吴志坚表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预计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她的任务将比现在的嫦娥三号更加艰巨,除了落月勘探之外,还要自动完成月面岩石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

  据介绍,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共三次任务。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包括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两次任务,已于2011年立项。

  吴志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已经告一段落,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考虑对嫦娥四号进行适应性改造,优化工程和科学目标,使其能够为嫦娥五号的任务验证部分关键技术。

  嫦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务是要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它的任务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来执行。“探月三期任务难度更大,需要突破关键技术更多。”吴志坚说,“比如探测器月面起飞、月面采样封装、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以及返回地球时的高速再入返回等技术,都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现在看来,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

  吴志坚同时表示,探月工程三期任务的完成也不会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结束,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探月工程三期之后的规划还在研究中。此外,我国的深空探测经过多年讨论研究论证已经有了共识,科学界已有初步设想,相关方案正在研究中。”

  未来需在国外建立新的深空站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表示,目前我国的深空探测还不能做到全天候覆盖。要实现全天候测控跟踪,继续建设深空测控网势在必行。

  根据探月工程二期任务需求,我国位于佳木斯和喀什的两个深空站已于去年10月份建成并且投入使用,探测望远镜直径分别达到66米和35米。“通过这两个新建的深空站,我们在去年12月13日控制嫦娥二号成功飞跃图塔蒂斯小行星,对它进行了进一步观测,获得大量光学照片,标志着我们的测控能力突破了700万公里。”他说,“目前嫦娥二号探测器距地球已经超过6000万公里,仍然处在深空站监控下。”

  据了解,在嫦娥三号任务中,测控系统首次使用了三向测量技术和同波束干涉测量技术,确保位置测量的精准定位。此外,任务中首次主用X频段完成对探测器的各项测控任务,有效提高了测定轨精度、天地测控性能,并为后续探月和深空测控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周建亮表示,深空探测的能力取决于天地两方面。深空探测真正能够延伸到多远距离,是探测器和地面设备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现在的测控网络,再加上我们未来深空探测器的配合,应该说后续的深空测控能力要比现在已经达到的6000多万公里远得多。”

  周建亮说,我国已经建成的深空测控网充分利用了国土的东西纵深,但对深空探测器的测控跟踪还不能做到全天候覆盖,每天有8到10个小时的跟踪盲区。“为弥补测控盲区,做到全天候的跟踪覆盖,继续建设深空测控网络势在必行。”未来,我国还需要在国外建立新的深空站。

  50TB探月数据向全球公开

  针对记者提问,吴志坚昨天还表示,探月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就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三期工程中我们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广泛”。

  吴志坚表示,探月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工程,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成果运用方面,我国跟相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开展了很好的合作。例如,嫦娥一号、二号所获得的科学探测数据是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的。在一期工程中我国与欧空局开展了测控方面的合作,并相互交换了智慧一号和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数据。二期工程中,这次欧空局提供了一个飞控中心、三座测控站来参与嫦娥三号的任务。三期工程中,中国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广泛。

  探月计划的数据也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共享。据介绍,国防科工局专门制定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的科学数据发布政策,有A、B、C三类,A类是直接参与研制的单位以及相关人员;B类是我们的科学家应用委员会成员;C类是全世界的科学家用户和科学爱好者。国家天文台已经向科学家发布了超过50个TB的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向全世界公布,任何人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数据。

  “探索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吴志坚说,“中国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我们愿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开展更加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

  最新消息

  嫦娥三号科学仪器陆续“开工”

  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邹永廖昨天表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各携带4台科学仪器,用于在月亮上观天、看地和测月。

  “着陆器上的降落相机在嫦娥三号降落过程中已开展工作,从距离月面3公里左右到降落月面过程中在不同高度拍摄照片。今天9点半左右,月基光学望远镜开机,图像清晰。截至目前,8台载荷中已有5台陆续开机工作。”邹永廖说。

  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与巡视器全景相机相互合作完成了两器互拍,并从月球传回了五星红旗的生动画面。巡视器测月雷达15日晚打开,获取月壤层30米和月表浅层100米的精细结构。

  邹永廖表示,嫦娥三号探测器肩负着三大科学任务。一是对月球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探测和研究;二是对月球的物质成份以及一些有用资源的勘察与研究;三是利用着陆器的平台开展月基光学望远镜的观测和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探测。

  接下来,巡视器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进行巡视区月表红外光谱分析和成像探测。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将对月表物质主量元素含量进行现场分析。它们共同对巡视区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综合研究。着陆器上的极紫外相机将在30.4纳米波段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

  与国外相比,这台极紫外相机有三个特点:一是定点探测;二是在月昼对地球长时间观测,一个月昼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三是对地球等离子体层成像。

  揭秘

  230家单位参与嫦娥三号任务

  在国新办举行的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把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创新和难点概括为“四新”“两难”。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主要是环月探测,而嫦娥三号是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任务不同,决定了嫦娥三号实际上不是一般的卫星。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着陆器带‘腿’,巡视器带轮子,这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于登云说。

  于登云表示,嫦娥三号探测器有“四新”,即技术新、产品新、平台新、环境新。探测器本身80%是新技术、新产品。嫦娥三号着陆的月球,是中国的航天器从来没有去过的。

  “嫦娥三号研制中有两个突出难点,一是关键技术攻关难,如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面自主移动、月面遥控操作,特别是要在月球过月夜等。二是地面验证难。要保证落月及落月后万无一失,就必须在地面尽可能做充分验证。比如悬停、避障、缓速下降试验,着陆稳定试验,着陆冲击试验,巡视器移动系统与月球表面的磨合等等,我们都做了地面模拟。”于登云说。

  于登云介绍,参与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研制的单位很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据不完全统计,有230多家单位承担了单机以上的产品攻关。此外还有很多配套单位开展了预先研究、原材料和元器件研制等工作。

  分析

  探月对我们有什么用?

  孙家栋,曾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说,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太空传回乐曲的时候,甚至连科幻小说的作者也没有完全预料到,就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太空育种到卫星通信、空间遥感等,空间技术竟然如此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生活。

  对于探月,许多人抱着“吃喝”的思维琢磨:探月对我们有什么用?在孙家栋、欧阳自远等科学家看来,这样的思维过于局限。吴志坚昨天也表示,探月工程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技术、深空探测和通信技术、遥科学技术、光电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有三类

  据介绍,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3类:

  ——高位置资源。“站得高就望得远”,目前的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没有磁场的月球,如果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由于月球没有大气,以月球为基地观测宇宙,用40厘米直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就相当于地球8米直径的望远镜。

  ——矿产和能源资源。已经发现月岩中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矿物。有人预计,全世界煤炭还能开采100年,石油70年。核电需要的铀矿,按目前发展速度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变发电,氦-3是最安全最清洁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仅有15吨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国半年的用电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尽管这些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欧阳自远透露,美国和苏联的探月竞赛中,美国取得最后的胜利,之后不再进行月球探测;但“2005年他们后悔了”,重返月球的呼声非常高,仍然希望开展全面探测太阳系的活动。事实上,俄、日、印等国,也都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

  阿波罗计划投入产出比为1:14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阿波罗探月计划,当时的投资是254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1360亿美元,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两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40万人。

  由于阿波罗计划的出现,导致了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多年间,诞生了包括火箭、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的诞生。所有这些技术又应用到民用方面,带动了整个科技发展和工业的繁荣。所以,阿波罗计划取得巨大的效益。

  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的应用技术,每一项应用技术里面都有很多很多专利,对航天航空、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最初算了一笔账,投入产出比是1:4.5;最近美国公布阿波罗计划投入产出比为1:14。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投入产出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和预期。应该说,美国阿波罗计划引领了上世纪60至70年代几乎全部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群体的诞生与成长。

  而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中国不自主开展探月计划,国外不可能将相关的技术主动送给中国。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