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不许触碰扶贫资金“高压线”

2013年12月25日 19: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权威访谈)创新机制 精准扶贫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解读扶贫开发热点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最让全国人民关注是近1亿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如何更有效地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贫困县考核机制如何改革?在25日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全面解读了扶贫开发热点问题。

  精准扶贫 动态管理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9899万人。但必须指出的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是统计部门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推算得出的,抽象的数字尚不能完全和一位位具体的贫困群众“对上号”。

  据了解,国务院扶贫办明年将推动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刘永富介绍,这一机制是在各地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调查方案和技术标准,各省(区、市)制定实施细则,由省级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组织实施。

  “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是什么原因致贫的,是因病、因灾还是无劳动力、无技能?”刘永富说,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分析出致贫原因后,还要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予以扶持,各项扶贫措施要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

  而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还将尽快建立全国农村扶贫信息系统,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

  扶贫资金——不许触碰的“高压线”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社会各界对如何监管使用扶贫资金高度关注。刘永富表示,由于资金渠道多,投向分散,涉及面广,监管难度大,加之一些地方、部门执行制度不严格,管理不到位,使用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刘永富说,首先要完善内控机制,研究建立县以上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县以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要加强外部监管。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积极配合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引入第三方监督。还要引导扶贫对象积极主动参与资金项目管理,让受扶持的扶贫对象成为维护自己权益、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

  此外,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责任,省、市两级政府要将工作重心转到强化资金和项目运行的监管上来。

  刘永富表示,对各地使用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严厉问责,形成一条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允许触碰的“高压线”。

  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

  目前,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政绩考核偏重于地区生产总值。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发出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政绩考核“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并强调“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

  对此,刘永富表示,要研究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研究建立扶贫开发重点县退出机制。“扶贫办要从扶贫工作的角度提出修改考核指标的建议,探索利用贫困县考核结果改进扶贫工作考核,促进简政放权。”

  刘永富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改革创新6大扶贫开发机制,除研究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推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外,还包括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此外,针对贫困地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拟组织实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农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以及贫困村信息化等10项重点工作。(记者林晖)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