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雪龙号南极大营救背后:600海里的路走了整整两天

2014年01月14日 10:1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海洋局官员和“雪龙”号船长向记者讲述救援俄罗斯船和受困突围经历

  去年圣诞夜,俄罗斯客轮被困南极,中国科考船“雪龙”号接到求救后奔袭600海里,在澳大利亚船只的协助下,利用直升机将俄罗斯船上的52名乘客救走,但“雪龙”号自身却不幸被困在无尽的冰层中。随后,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前往南极,协助营救中俄船只,最终,“雪龙”号在被困5天后,利用有利天气成功突围,同一天,受困的俄罗斯客轮也脱离了浮冰的包围,这场由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联合演绎的“极地大救援”画上了圆满句号,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国际救援行动赢得广泛的赞誉。

  近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和“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向记者讲述了“雪龙”号惊心动魄的救人、被困、突围经历。

  1月7日17时50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驾驶室传来一阵鼓掌和欢呼声。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努力,“雪龙”号终于冲出冰面,驶向清水区。望着开阔的水面,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刘顺林激动不已:“这次救援就像一出大戏一样。”

  贪玩耽误3小时俄船被困

  当时俄罗斯船遭到两个冰山之间的浮冰挤压,船的重心抬高了,发生船体倾斜。

  2013年12月25日凌晨5时50分,风力2级,气温14摄氏度。“雪龙”号值班驾驶员突然收到俄罗斯客轮“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来的一级(最高等级)海上求救信号,“74名船员在南纬66度52分、东经144度19分的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船舶漂移,随时可能撞向船只,形势危急”。

  去年12月,一群来自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租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前往南极。与这群科学家一起同行的还有26名付费游客,他们分别来自英国、阿根廷、荷兰、新西兰等国。招收这批自费游客,是为了填补科考所需的高昂费用,因此这艘船既要满足游客的观光期待,又要帮助科学家实现科考目的。

  探险小组的负责人决定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转移到一个刚刚开辟的小规模清水区域,此处距离南极东边的巨大冰山仅有2天航程。去年12月23日,当科考船靠近距离南极海岸线约5海里的冰山时,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船被大风吹到一个没有无线电信号覆盖的冰雪区,就在此处,船上的科学家和游客却下船游玩。当天下午3时,船上的雷达显示,一块直径数米的浮冰正在接近,由于无线电信号微弱,船长也很难将这一消息通知到已经下船的队员,并且,有游客这时还不愿意上船,表示要“多待一会儿”。3个多小时过后,所有乘客才全部登船。然而,一条长达5公里的厚重浮冰区此时已阻挡在了船只前往安全水域的航线,整整12小时,“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仅向前行进了1海里多,船只与安全水域的距离已增加至35公里以上,船体毁坏严重,并且一块距离不到300米的巨大冰山正在慢慢向船身靠近,危急之下,船长立刻向附近的中、法、澳三国船只求救。

  当时,“雪龙”号与俄罗斯船距离最近,两船距离约600海里,考察队领队刘顺林立在接到救助请求后立即向国家海洋局请示,而海洋局领导当即批准了“雪龙”号的救援行动,同时要求“雪龙”号确保人员及船舶安全。刘顺林称,当时,他的第一想法就是去救人。

  参与此次“雪龙”号救援调度指挥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说,按照国际海事规则和规定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的原则,俄方船只受困,中方有责任全力营救,“也不是我们的救援能力有多强,而是只要能有一分机会,都要去救。当时俄罗斯船遭到两个冰山之间的浮冰挤压,船的重心抬高了,发生船体倾斜。”

  唯一机会下的冒险救援

  600海里的路走了整整两天。坚硬的大块浮冰铺满了海面,几乎看不到清水,浮冰的最大厚度有3~4米。

  “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告诉记者,起初“雪龙”号制定的救援方案是和法国船一起在俄方船只两侧破除浮冰。中、法船只几乎是同时到达俄罗斯船只被困冰区的经度线,但法国船只破冰能力很有限,且主机出现故障,无奈退出了救援行动。随后,澳大利亚的“南极光”号加入救援行列,但它距离俄船还有八九百海里,即便以最快速度赶来,也要两三天时间。

  “雪龙”号成了俄船唯一的希望。于是,“雪龙”号一边航行,一边等待“南极光”号赶来。最好的情况是中、澳两国船只一起助俄方船只脱困;一旦不能帮助脱困,也要把船上的乘客接走。

  然而,去年12月30日,破冰能力更强的“南极光”号船也在距俄船11海里处遭受严重浮冰阻挡。“雪龙”号只能单兵突进,迫近俄罗斯船只。过程非常艰难,王建忠说,600海里的路走了整整两天。坚硬的大块浮冰铺满了海面,几乎看不到清水,浮冰的最大厚度有3~4米,直径最大的有一两百米,而且流速很快,船刚刚破冰开辟出清水道,浮冰很快就闭合起来,另外,浮冰上还有厚厚的积雪。尽管救援者心急如焚,但船只能以1~2节的速度缓慢前行。

  1月1日下午4时许,“南极光”号也受阻于距离俄船10海里以外的浮冰去,在洋流的作用下,浮冰越来越聚集,“南极光”号不得已向外撤出,“雪龙”号也不敢大意,从距离俄船6.1海里的位置撤到离它11.8海里处。曲探宙说:“这时候,我们的两侧破冰方案失败了,只能等待飞机飞行的条件具备之后,再想办法用直升机营救。”

  在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三艘船只中,只有“雪龙”号船上有直升机,如果“雪龙”号退出,意味着空中救援通道彻底丧失,因此无论浮冰和风雪夹击,“雪龙”号只能原地等待,陪伴着附近的俄船。1月2日,天气转好,南大洋风速会减弱到8米/秒以下,能见度也会提高到20公里。曲探宙说:“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实施营救的话,可能又得等很长时间,不得已,我们只能冒险行动。”

  直升机差点坠入冰窟

  当撤走冰面的木板时,队员们发现,木板下的冰层已经有了很大的裂缝,多亏撤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2日的联合预案,“雪鹰12”直升机应把52名受困乘客送至“雪龙”号,随后乘客将乘坐一艘驳船登上“南极光”号,并驶向没有浮冰的海域。不过,海冰阻挡了驳船接近“雪龙”号,而且,俄、澳船上均没有飞机平台,救援方案在最后一刻改为由“雪鹰12”直升机把获救乘客直接送至“南极光”号附近的浮冰,再由一艘小艇把他们送上大船。

  2日上午8时,南极终于放晴。刺眼的阳光照在白茫茫冰面,紫外线极强。上午9时,救援组决定先派遣应急救援海冰工作组队员到俄、澳两艘船附近冰面实地勘察,保证直升机安全降落。

  尽管有预案,但来到“南极光”号附近冰面,直升机尝试降落时,险情仍很快发生。冰面上腾起的冰花在风的吹动下形成了冰雾,直升机的左轮刚落下,就陷下去了一大半。驾驶员赶紧将直升机提起来,保持住平衡,悬停在冰面,才避免掉进冰窟。

  随后,飞行队把直升机里的大量木板扔在浮冰上,铺垫在冰面上,再次尝试降落,“幸运的是,冰面上铺上木板后,直升机还能勉强停稳。”

  1月2日下午2时30分左右,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俄罗斯船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

  由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没有沉没危险,物资可支持数周,所以22名船员选择留守,等待浮冰消解后再脱身。

  “他们的船很大,船上还有直升机,中国科考队员的营救也很专业。”被救乘客卡尼说,当他安全被送上另一艘客船后,惊魂未定的他拿着随身带的高度酒猛喝了几大口。

  2日晚,直升机组的许多人都喝醉了,船员们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他们说,想起白天救援的每个细节都非常后怕,在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鹰12”直升机的前辈曾在南极折戟,就是因为在冰面上降落时失去平衡,旋翼打在冰面上,瞬间造成了机身损毁。一旦高度旋转的旋翼直接将木板吹起来,很可能机毁人亡。王建忠说:“‘雪龙’号本身不是救援船。我们首先想的是救人,其他没考虑。”

  奋力突围:

  冲出浮冰区喜极而泣

  曲探宙说,营救任务完成之后,“雪龙”号原本希望尽快撤离,但俄船上22名船员一个都没撤离,中方也不忍心丢下他们。

  两座冰山夹击“雪龙”被困

  5日清晨,我推开窗户,两座冰山夹击着我们的大船,冰山估计有5米多高,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冰山在拍打着船身。去洗脸时发现,毛巾、牙刷都散落了一地。

  但“雪龙”号旁边浮冰此时迅速聚集,不断向船身挤压。3日凌晨,“雪龙”号周围的浮冰厚度达3~4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冰脊,能见度不足1公里。这时,是强行向外突围,还是待在原地等待天气变化,大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有船员担心风雪越来越大,浮冰越来越厚,如果冰山在洋流影响下撞向“雪龙”号,将是大麻烦。

  一位船员在日记中记录了期间的惊险细节:“5日清晨,我推开窗户,两座冰山夹击着我们的大船,冰山估计有5米多高,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冰山在拍打着船身。去洗脸时发现,毛巾、牙刷都散落了一地。昨晚船只颠簸了一晚上,船上的小件物品撞击着舱壁,发出巨响,再加上精神紧张,大家都没睡好。一大早怎么感觉船外面一片阴沉呢?仔细一看,船右侧也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冰山,能见度不足300米。我心里顿时一紧,感觉自己被困在一片白色沙漠中。”

  刘顺林分析,冰山的漂移速度和惯性非常大,“雪龙”号如果不能灵活地掉头避开,就很有可能被冰山撞上。强行撞击突围,不光对船体有影响,对船的桅舵和螺旋桨都有可能造成损伤。最终,船长决定静待到1月6日,伺机突围。

  “很多公众产生误解,说雪龙号是逞能,没本事救人还要装英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被困,我们是撤离行动受阻。被困是像俄船那样动弹不得,没有外界的帮助难以脱离;我们是在撤离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船只和人员都没有出现险情。”曲探宙说。

  刘顺林说,撤离对船上的101名工作人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等待的这3天时间内,在洋流的作用下,巨大的冰川和大块浮冰始终把“雪龙”号团团围住,跟着“雪龙”号至少漂流了1海里。无奈之下,船员们只好在船上下象棋、打乒乓球解闷。船长显然也注意到了队员们心态的变化。随后,考察队临时党委在“雪龙”号上召开了全体动员大会,要求全体队员保持良好状态,准备突围。

  天降生命通道助“雪龙”号突围

  东南方向正是“雪龙”号进行突围的有利方向,机不可失,“雪龙”号抓住机会,顺着裂隙的方向往外挤,终于冲出了重冰区。

  从6日下午开始,东南向的风力减弱,一直到7日凌晨,风向转成西北偏西。一开始风力不大,后来逐增加,最大达到5级左右。从6日晚开始,“雪龙”号便开始尝试破冰。王建忠说,“雪龙”号曾尝试向东突破,但受两侧巨大浮冰影响,转向失败。浮冰的密度、厚度远远超过了雪龙船的破冰能力,前进非常困难。

  1月7日凌晨,“雪龙”号所在海域风向发生变化,王建忠通观察发现,“雪龙”号西侧原本堆积着海冰的区域在扩大,这意味着浮冰已经开始出现松散,向东漂散。

  “‘雪龙’号突围的难点在于船很大。我们的船167米长、22.6米宽,在浮冰区转个方向都非常困难。7日凌晨4时45分,我们再次展开脱困行动,先是把‘雪龙’号周边的浮冰弄松散,然后对在突围中阻碍航向的一块大浮冰边缘进行反复的冲撞和切割。”

  冲撞浮冰的重要目的就是让船头转向。“雪龙”号的船头上午还朝西北,到了下午,船头到了正东的方向,也就是浮冰扩散的方向。

  到了下午5时20分,由于白天的反复撞击和切割,船头东南方向的大浮冰突然出现了约10米宽的长裂隙,而东南方向正是“雪龙”号进行突围的有利方向,机不可失,“雪龙”号抓住机会,顺着裂隙的方向往外挤,终于冲出了重冰区,不远处,就能看到没有浮冰的清水区。 10米,15米,20米……缝隙越来越宽,30分钟后,“雪龙”号的前方已豁然开朗,只有几块零星的浮冰漂在前方。

  脱困:惊心动魄的13小时

  队员姜磊眼睛死死地盯着船头的方向,沉浸在喜悦之中,又仿佛难以置信,喃喃说道:“真是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啊。”

  “冲出来了!”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的船长王建忠发出一声大喊。郁积在船舱内多日的沉闷终于被打破,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响彻天空。在场的考察队员们纷纷互相拥抱,欢欣雀跃,甚至有年轻的队员喜极而泣。

  队员姜磊眼睛死死地盯着船头的方向,沉浸在喜悦之中,又仿佛难以置信,喃喃说道:“真是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啊。”

  随着“雪龙”号驶出重冰区的消息传出,驾驶台的人越聚越多,有的拿着望远镜朝远处观看,有的跑到船头照相,还有人向“雪龙”号政委提议,晚上加餐庆祝。“今晚酒吧开放!”政委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笑着向大家喊道。

  “这次脱困有运气成分。下午5时30分的时候,船上还报告说附近的冰情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到6时的时候,就报告说已经冲出重冰区,进入清水区。我们很惊讶,更多的是为他们高兴。从清晨开始,13个小时的努力没有白费。”曲探宙激动地说。

  为了营救俄国船只,“雪龙”号共延误了12天的船时,“雪龙”号返回到对俄罗斯船救援前的计划航道,继续进行环南极大陆航行。

  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雪龙”号救援和脱困是宝贵财富

  曾担任“雪龙”号船长8年之久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袁绍宏表示,南极地区是一片特殊的区域,科学考察、现场作业等都面临很多未知的困难,南极的冰情、气象对船只的挑战最大,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南极观测预报网络,这有待重视和加强。

  船的破冰能力主要是指在密集冰区的突围能力,目前各国都面临破冰船破冰能力不足的情况。但像美、日、加、澳、德等一些南极考察大国,在建或者已建的船只都在15000吨位,他们的破冰能力在1.5米以上,相较之下,“雪龙”号属于轻量破冰船。

  袁绍宏认为,“雪龙”号的救援行动和成功脱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被浮冰围困期间,‘雪龙’号的科考人员安排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对冰情、水流、气象等各方面进行了搜集研究,一方面,为‘雪龙’号脱困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另一方面,体现出他们身上一种顽强的拼搏的南极精神。”

  曲探宙说,中国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救援,体现了人道主义救援原则。遇到困难时,我们没有畏惧,也没有慌乱,沉着冷静应对,科学决策,捕捉有利时机,“雪龙”号是极地科考船,配备的破冰能力只是保证科考区域内航行的安全,根本就不是一条救援船只。另外在国内,找不到大面积的海冰冰山,演练也无法模拟南极的环境,“我国正在准备建造一条新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但不是为了替代‘雪龙’号的破冰能力,而是在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上比‘雪龙’号更强。”

  澳、法媒体都对这支由游客和科研人员混搭的“草台班子”队伍“冒失”惹出如此大的麻烦提出批评,这次救援把中、法、澳的科研活动都搅黄了。澳大利亚媒体甚至指出,此次极地营救一共花费40万澳元。但曲探宙表示,出现这种局面应该不是俄方船只希望看到的,他们也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个突发事件。

  “雪龙”号如何破冰

  “雪龙”号是有一定破冰能力的运输船,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破冰船,和专业的破冰船相比,它的破冰能力算是中等。它使用常规的柴油发动机驱动。

  据介绍,破冰船一般常用两种破冰方法,当冰层不超过1.5米厚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把冰层劈开撞碎,每小时能在冰海航行9.2千米。如果冰层较厚,则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冲撞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会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把船下的冰层压碎。如此反复,就开出了新的航道。用燃料油为动力的破冰船,多采用柴油机带动发动机发电,电动机驱动螺旋桨(组合机组驱动),驱动功率可达上百万瓦,可以满足较长时间破冰航行的需要。(文/本报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刘方远)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