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恶劣天气“添堵” 大交通再遭节后返程客流考验

2014年02月07日 01: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2月7日是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从5日开始,春节假期进入返程高峰期,铁路、公路、民航客流量急剧增加。然而,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运力,受今年最强暴雪天气影响,出现高铁降速、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等情况,大交通再遭春运节后返程客流考验。

  铁路是承担春运运输任务的主力军。记者从铁路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春运21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2919 .1万人次,同比增加1519万人次,增长13.3%。2月5日,全国铁路迎来返程高峰,发送旅客797 .4万人次,同比增加65 .6万,增长9.0%,单日发送量创历年春运新高。

  全国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大中城市出入口交通流量明显增多。交通部的数据显示,春运以来,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发送旅客16 .78亿人次,同比增长6.2%。5日全国道路运输共发送旅客8911万人次,同比增长5.4%。据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监测显示,5日全国重点监测的京沪等10条主要高速公路交通流量(0时至12时)环比上升13%,其中小型客车流量环比上升10%,与去年春节同期相比上升15%。北京的各条高速公路也已出现返京潮,部分路段已出现拥堵的情况。

  由于今年春节较往年提前,节前春运学生、务工、探亲客流高度叠加,节前春运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记者采访了解到,节后受旅客集中返程的影响,火车站候车厅人流涌动,由于节后返程票都已在节前售出,火车站售票大厅显得冷冷清清。“上车跟打仗似的。我刚上车就被通知列车要晚点半个小时。”6日,在上海工作的张光伟乘坐L456次列车从民权返沪,他向记者描述了上车时的情景。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了解到,5日铁路共加开临客720列。

  屋漏偏逢连夜雨,交通运力本来就十分紧张,而恶劣的天气也在为交通添堵。2月5日开始,中央气象台将暴雪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预警,这是2014年以来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暴雪黄色预警。中央气象台6日继续发布暴雪黄色预警。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影响我国的雨雪天气范围还在继续扩大。

  中央气象台服务室高级工程师张建忠表示,此次暴雪范围、强度都比较大,黄淮、华北南部以及江淮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可能达到15厘米至20厘米,可以说这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

  受中东部地区持续雨雪天气影响,多条铁路晚点,为确保列车运行安全,6日京沪、京广、郑西、西宝高铁部分区段继续实行限速运行,其中,京广高铁的定州至武汉段,京沪高铁的保定至德州段,西宝高铁,郑西高铁将限速200公里运行。5日,受天气影响,山东临沂机场、河南洛阳机场、郑州新郑机场均一度关闭,包括白云机场、深圳机场等在内的多个机场的部分进港航班均出现不同程度延误。

  公路方面受暴雪天气的影响更为显著。5日,受降雪和道路结冰影响,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69条高速公路实施临时关闭、间断放行。6日,包括河北、河南、陕西等多省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山东省继续发布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山东省高速公路约240个收费站因降雪原因临时关闭,高速公路几乎全线瘫痪。

  交通运输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关注天气变化,高度重视雨雪天气对春运造成的影响,做好预案管理,全力保障路网畅通,加强运力调度,确保春运安全。

  每年的春运受运力需求集中爆发影响,虽然交通部门超负荷运转,但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今年春运初步预测客运量将达到36 .2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现有的运力还难以完全满足春运高峰需求,尽管近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是与春运的阶段性高峰需求相比,仍然难以满足需要。

  专家表示,此番雨雪恰逢春运返程客流高峰期,给春运和公众出行造成了一定影响,雨雪天气导致能见度降低,日夜气温变化和降温导致路面出现积雪和结冰,从而影响行车安全。另外,一些地区的机场受到降雪天气影响,导致航班延误。在如此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本来就运力紧张的春运,在节后能否经受得住返程客流的考验还有待观察。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