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委员提案聚焦乡村“被城镇化”:城镇化不是消灭村庄

2014年03月03日 16: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自然村近10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我国正以每天消失80到100个自然村的速度,快速实现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多,占比为52.6%,农村人口降到6.4亿多,一年间城镇化人口增加了2000多万。

  “今年两会,我准备了9件提案,有关城镇化的提案,我想重点提一提。”忙着整理两会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会主委孙贵宝对记者说。“城镇化不是消灭村庄!”孙贵宝一再强调。

  往日“蛙声一片”今日“楼群一片”

  近年来,很多地方接连采取让农民进城“上楼”行动,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用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逼农民上楼,“消灭村庄”的大跃进愈演愈烈。往日“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变成“眼前楼群一片”。村庄正在消亡,“老家”渐成记忆。“城镇化在部分地区已经演变成赚取土地差价的运动。”孙贵宝分析说,“这种做法侵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造成农民经济上的极大损失。其间引发的矛盾冲突,不仅使农民很受伤,也增加了社会成本,加剧了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吃饭”与“建设”矛盾突出

  孙贵宝列举了当前城镇化的种种乱象,一些地方为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通过消灭村庄来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一些地方搞所谓的双置换,用农民的承包地换城市社保,用“宅基地+农村住房”换小区安居房。不少上楼后的农民,就业无着落,生活无保障,生存成问题。而城镇化需要进行大量的拆迁,政府要花费巨大财力来完善城市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进行补贴,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失业救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财力显然不能承担这巨额开支,造成“吃饭”与“建设”的矛盾突出。

  孙贵宝分析说,农民迁入城镇,造成农村中大量生产要素和农村财富流失,形成农村资金的非农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强制推进集中居住,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民族风俗特点,破坏了乡村的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中国村庄传统和文化面临断裂。农民放弃宅基地进城住楼导致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失去了以前的安全感、归属感、主人感和稳定预期,生活充满了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孙贵宝指出,工业化是城

  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

  化的加速器,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

  镇,缺失活力和竞争力。决定农民能够

  进城的关键条件是农民的能力和意愿、

  政府财政能力和产业支撑度。但很多地

  方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是资金

  资源向城市集聚的一体化,没有成为使农民受益的一体化。农民“被”上楼,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他们难以享受城里人在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待遇。城镇化不仅是建造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公民各得其所,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