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白春礼谈院士制度改革:健全监管机制 能进能出

2014年03月11日 08: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神十”飞天到“嫦娥”探月,从移动互联到网络科普。科技引领未来,科技改变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切身感受。未来,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如何破题,中国科技发展还将有哪些突破,也成为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人关心的热点。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做客中国之声,问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白春礼感叹,让企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体,依靠产业链形成创新链,这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走上了快车道。

  白春礼:我们一直说要建立企业作为一个技术创新的主体,如果是一些应用型项目,企业不但是投入的主题,还应该是创新的主体,推广的主体,从这来说,企业的早期参与,更多的投入会有助与这些科技项目直接转化成果,是围绕这个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但他也坦承,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资料显示,2000年到2014年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有9次空缺。白春礼说,国家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

  白春礼: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我们科技创新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原始创新,我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好,都缺乏后劲,它是一个基础,现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最近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已经有了突破,随着国家对科技的加大投入,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三方面着手根治科研上的“创新缺乏症”。

  白春礼:第一个需要科学家能够沉下心来,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而不是找短平快的项目,第二个,可能需要国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第三个就是我们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我们的文化也要有支持,比如说,你不标新立异,何谈原始创新,就需要社会对这种创新精神多一些宽容。

  创新更需要制度支持,白春礼表示,目前正在着力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更能为创新发展提供澎湃的源动力,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将会从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上着手。未来的方向是,让科研人员可以更多地将精神投入科研本身而非申请项目。而存在50多年的院士制度在未来也会成为改革的重点,白春礼表示,要通过这种改革让院士可以回归学术本位。

  白春礼:这个改革啊,我想必须坚持院士称号的荣誉属性,学术性。一个方面关于院士制度的遴选制度,要更加公开透明;另外,如何来使用这个院士称号,希望相关部委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不能去炒作;另外我们希望这个选举上更加年轻化,更加关注前沿学科,就是希望要60岁以下的要超过三分之二。

  同时,院士的“退休”未来也会更加制度化。

  白春礼:我们同时要对院士的退休退出制度要会和国家主管部门一起,做出一个统一的规定,要健全院士行为的规范和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能进能出。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出:中科院拟建全球最大的雾霾实验室。紧接着又有报道说:中科院否认要建全球最大雾霾实验室。对于中科院在雾霾方面做了哪些研究,白春礼也做了回应。

  白春礼表示,目前中科院确实在针对灰霾检测,来源分析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白春礼:比如说我们在西安有一个地球环境研究所,拥有国内唯一的连续监测了十多年的PM2.5的质量及全组份的监测数据,为我国开展PM2.5的历史变化积累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我们跟合作企业一起联合开发了PM2.5的监测设备。

  而对于雾霾的成因,网上和不同行业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一会儿说汽车尾气是元凶,一会儿又说焚烧秸秆是罪魁,对于成因的研究,白春礼表示,雾霾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区域,来源组成是不太一样的,尤其是PM2.5的二次形成更增加了“灰霾追凶”的难度。

  白春礼:它不是一次排放。我们知道,灰霾产生主要是三个主要的来源,比如说燃煤的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扬尘的排放等等,但是不同时间,可能各自的比例不一样。但是我们发现,燃煤和大气尾气排放占灰霾产生大概70%左右,另外就是氮化物、硫化物在空中当中会形成PM2.5二次产生、二次爆发。比如我们今天看天气还很晴,天气质量不错,到了明天忽然一下就很严重了,它不可能是一次排放一下子变成这么严重,它是二次排放,所以找出排放的原因,包括一些化学反应,对于我们对症施策是很重要的。(记者 杜希萌 满朝旭)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