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60部门晒审批项 1235项“权力清单”究竟怎么改?

2014年03月20日 09: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务院审改办日前在中国机构编制网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60个国务院部门1235项“权力清单”上网背后,是中央简政放权、自我革命的决心。专家认为,公开只是第一步,清理、下放和转移是第二步,最终实现政府部门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

  清单之外,“法无授权不可为”

  打开中国机构编制网,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力一目了然,其中很多部门只保留了一项行政审批事项。

  国务院审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各部门将不得在公布的清单之外实施行政审批,不得对已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以其他名目搞变相审批,坚决杜绝随意新设、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等问题,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阳光永远是最好的防腐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行政审批权是政府“权力清单”的一部分,它并非越少越好。公开就是为了方便社会睁大眼睛、依此监督,如果各部门有不对的行为,社会和个人都可以及时举报。

  记者注意到,此次除了公开了总清单之外,各个部门也公布了收集审改意见的邮箱和电话。

  “以前下放或取消,都是政府单方面的,现在大范围向社会征求意见,让学者、企业、老百姓能充分参与,形成更有价值的建议。”竹立家说。

  2013年,行政审批权下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记者梳理发现,“代发电报费”、“全聚德中式烹调专业学费”这些听起来有点玄乎的收费已经取消;已经停办的安徽足球学校,其学费、住宿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2013年都正式取消。

  简政放权,别被“小花招”打折扣

  竹立家说,中央大力推进,可到了部分地方,放权却出现了巧立名目、阳奉阴违的现象,让好政策的“含金量”被打折,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上有政策,下不执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3年调查显示,不少地区存在明文取消的收费继续收的现象,部分收费或另列名目,改为罚款,或改明收为暗收。例如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检测收费、装车费等2011年就规定取消,可在不少地方仍“死而不僵”。

  ——穿上马甲,拐个“小弯”。

  广东省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说,有的地方明里遵行中央禁令减少收费,却把收费项目通过行政垄断的形式转移到其下属的事业单位。例如只认自己事业单位的检测报告,收了费把钱回拨给该单位用,“这样就不用纳入预算了,相当于穿个马甲继续收。”

  ——看似“松绑”,暗地加码。

  竹立家说,如原来的审批变成核准,后来变成备案,看起来放权了,但收费不仅没少,反而不断提高。一些部门指定中介组织进行服务,反而加重了吃拿卡要,拖延了时间。

  ——张冠李戴,放下空权。

  此前就有报道,舟山是一个海岛城市,下放的权限却包括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许可、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确需征用或使用草原许可、草原保护和生产服务工程建设使用草原许可等权限。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也反映,企业交了白蚁防治费,花钱拿到一堆没用的药。

  自我革命,既要数字更要“叫好”

  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竹立家说,“下放”的质量要和老百姓、企业的直观感受挂钩。

  专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关键是构建长效机制,防止各类收费和放权项目“死灰复燃”

  “清费放权常是‘三年清一次,一次清三年’,拖延取消时间是常用的把戏。”李秉记说,没有取消的行政性收费里,改进的空间同样很大。有的设置不够合理,例如注册条形码要交两千元,年审还得两千元,价格远远高于其成本。

  “权力清单”“费用清单”,公开永远都是第一步。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认为,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要限量、限责、限权、限用、限时。国家和地方应编制收费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对没有列入收费清单的项目一律不再收费。

  有专家呼吁,从根本上遏制行政乱收费应加强立法。竹立家说,各种审批和收费权限必须通过各级人大、立法完成,避免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设审批、用红头文件要收费,树立法律的威严,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改革。

  周汉民说,收费审批必须要广泛听证,同时行政收费的数量、使用情况等应作为政务公开的常规事项。此外,还应设立公民和企业的“收费负担指数”,并与当地领导的政绩挂钩。(记者周琳 凌军辉 欧甸丘)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