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德为中欧合作树“标杆” 双边关系“不可替代”

2014年03月28日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3月28日电 题:中德为中欧合作树“标杆” 双边关系“不可替代”

  中新社记者 石岩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对欧洲进行的访问凸显了欧洲在中国外交版图上的特殊重要性,而作为该地区的“定海神针”,德国因其对华经贸合作热络而在中国对欧合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虽然去年以来,欧盟其他成员国愈加重视对华合作,但中德关系的特殊性及双方天然的互补性,决定了德国在中国对欧合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就整个欧盟乃至欧洲而言,德国是与中国经济上最为互补的一个国家,而正是经贸关系构成了中德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基础。”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向中新社记者分析。

  伍贻康指出,自科尔政府以来,德国历届政府与中国均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默克尔上任伊始,曾因大谈人权而一度影响中德关系,但作为优秀的女政治家,默克尔很快展现出其灵活务实的一面。正是在默克尔任内,中德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并在2011年正式建立了中德政府磋商机制。

  数据显示,中德建交后40多年里,中德贸易额增加至2013年的1616亿美元,增长了近600倍。中国已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则跻身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支撑这一巨变的重要原因便是,德国有中国急需的技术和设备,中国则为德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对德投资大幅增长。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公布的《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给德国带来了就业岗位,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机遇。

  “中德之间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国出口额在本国经济规模中占比巨大,双方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上,中德双方都积极支持并付出了实质性努力。”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向中新社记者指出。

  丁纯补充说,与中美或中欧其他国家关系不一样,中德关系没有太多地缘政治层面的纠葛,这也构成了双方推进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德两国在政治及文化层面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对方核心利益。”伍贻康指出,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西方普遍对华实施高科技出口管制的情况下,德国是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最多的西方国家之一。对此,中国政府和民众感念于心。

  对于中德关系的“红火”,英法等其他欧盟国家的“艳羡”可以想见,后者欲借本次习近平出访欧洲之际“向德国看齐”的态势明显。但伍贻康认为,相较于中法、中英关系,中德关系具有无可替代性,德国仍将是欧盟内部中国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从经济层面而言,法国与德国近年来已不能同日而语。”伍贻康指出,与德中关系相比,法国与中国之间更重要的还是政治及文化上的沟通。但伍贻康指出,由于法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这一战略本身便足以赢得中国对其的尊重。

  相较而言,英国尽管与中国有着传统友好关系,经济上具有巨大互补性和合作潜力,但由于英国近年来“脱欧”倾向愈加明显,这一“离心化”趋势显然不利于中英乃至中欧关系的发展。

  “总体来讲,欧盟其它国家都有发展对华经贸关系的强烈意愿,它们相互之间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丁纯指出,中德关系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这构成了两国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丁纯指出,对于中德之间的良好合作态势,两国都“十分珍惜”。但需要看到,中德之间亦存在着一些制约合作推向深入的因素,这些是双方未来合作的潜力之所在。

  “具体而言,德国投资者希望中国市场得以进一步扩大和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等最为前者所期待。”丁纯指出,“而中国则希望进一步推进对欧投资便利化,尽早实现人民币的直接交易”。

  伍贻康则指出,德国应在对华高新技术技术及成套先进设备出口转让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推动欧盟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方面有所行动。

  “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不应影响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伍贻康指出,中德双方尽管过去有过波折,但没有长期性、根本性的分歧,立足于长远,双方应珍惜当前的宝贵机遇期,推动双方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