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崔天凯:中美关系要做各国友好相处的“优等生”

2014年05月16日 11:10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21世纪的中美关系向何处去,不仅关乎中美两国各自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推进一系列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党中央关于运筹大国关系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

  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符合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如果说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方面的体现,那么在中美之间探索出一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就是中国和平发展必须解答好的重大命题。如果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总体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目标,那么处理好中美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两国面临的唯一正确选择。二战结束以来,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并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呈群体性崛起之势,正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那种少数几个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越来越难以为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之深前所未有,那种追求我赢你输、搞集团对抗的做法也越来越行不通。中美关系在世界格局演变中发展,经历了曲折起伏,也积累了经验教训。两国避免重蹈大国冲突的历史覆辙,探索新型大国关系模式,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应时而生。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开辟国际关系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一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阶段不同,两国关系走向如何,很大程度上牵动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从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磨难中走来,格外珍惜和平,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可贵,决意打破所谓“国强必霸”铁律,走出一条大国复兴图强的新路。中美跨越所谓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在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新路上走起来、走下去,将有力促进大国之间良性互动,推动世界平衡、稳定发展。正如基辛格博士《论中国》一书的结束语所说,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

  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必要,也完全可能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之间业已达成的战略共识。双方认识到,合作共赢是两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2011年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中美双方达成“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共识。2012年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指出,中美要走新型合作伙伴之路,“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树立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典范”。中方的建设性主张得到美方的积极呼应。奥巴马总统、拜登副总统等美国领导人多次表示,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和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美中两国可以向世界证明,美中关系的未来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非正式会晤,这是两国政府换届后的首次元首会晤。双方一致同意,中美将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向世界发出了中美致力于寻求合作的积极信号。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期间再次会晤,重申共同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确保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不仅有共识,也有基础。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35年来,中美关系走过风风雨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合作基础。中美利益交融格局持续深化。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5210亿美元,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并已连续10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两国对话沟通管道日趋完备。过去5年中,中美元首进行了15次会晤,其频繁程度在大国当中是少有的。两国还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与合作机制。民间交往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现在每天两国有超过1万人往返太平洋两岸。两国已建立起41对友好省州和201对友好城市关系。双方每年互派留学生达10万人。中美在国际事务中都需要彼此的支持与合作。无论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上,还是在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都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合作。

  当前,中国正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美国也在致力于重振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为双方深化各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其前景十分广阔。

  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双方以新的思路,解决好两国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上述概括不仅是对彼此关系认识的升华,也为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只是一个新概念,它体现了一种新思路,更需要两国的新实践。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笔勾销双方所有的矛盾分歧,而是确保双方合作始终大于竞争。中美之间的巨大差异不会因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消失,关键是要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对立统一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正能量、抑制负能量,使中美关系始终在“正大于负”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索取,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也不是一方服从于另一方,它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双方应真正践行平等相待,多些换位思考,照顾对方关切,以实际行动增进战略互信。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搞“共治”或划分势力范围,而是促进国际关系良性互动。中国永远不谋霸不称霸,历来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致力于发展同各国的合作共赢关系。中美双方都应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大小、贫富、强弱不同的现实,做各国友好相处的优等生,而不是教师爷。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个静止的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进程。“风物长宜放眼量。”双方认识有多新、决心有多大,新型大国关系就能走多远。两国都应以诚意、耐心和智慧,不断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挖掘新潜力。

  要以实际行动体现相互尊重。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也是检验美国是否真正欢迎中国发展强大的试金石。这种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相互和对等的。中国从不做有损美国核心和重大利益的事。美方也应恪守承诺,切实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处理台湾、涉藏等重大问题上拿出实际行动来。

  要以新的成果体现合作共赢。两国要着力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早日取得突破,实现中美经济合作的新飞跃。克服各种阻力和干扰,早日解决美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中资企业赴美投资受阻等问题。加强在贸易投资、能源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对话与合作,促成一批惠及两国百姓的大型合作项目。

  要以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体现不冲突、不对抗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利益交织最多,发生冲突的风险也最大。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最需要也最应该从亚太做起。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完全可以在促进亚太区域合作、发展地区经济、管控地区热点问题等方面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对于中国同有关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美方应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美关系大局出发,不做火上浇油的事。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历史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信心,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耐心和智慧。这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中国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定意愿,也揭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相信,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把新型大国关系变为现实,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作者:中国驻美国大使 崔天凯)

【编辑:杜雯雯】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