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零首付首现北京:楼市已临小拐点 房企日子不好过

2014年05月21日 13:3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大拐点是指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目前并不普遍,只在极个别城市出现;小拐点是指增速下降,从1-4月份的投资、销售及房价数据以及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大部分城市已经面临小拐点,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这种状态”。

  就在人们坚信楼市将走向分化,一线城市楼市依然坚挺的同时,北京一处楼盘传来“零首付”购房的消息。消息一出引起一片哗然,开发商以此作为促销手段和噱头并不罕见,但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北京却属首例。

  新一轮观望潮侵袭之下,房企正经受着深度调整期的煎熬。在库存高企、销售承压的双重压力下,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已逐渐步入买方市场,楼市迎来“小拐点”。

  “零首付”首现北京 打政策擦边球

  推出“零首付”促销的珠江四季悦城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经记者向该楼盘销售人员求证,开发商确实对十套房源给予“零首付”优惠。据其介绍,有意购房者需先交15%定金,首付款由开发商垫支,而购房者需在半年内将垫支的首付款还清。“这个优惠活动一经推出,已有不少电话打来咨询,目前大概有500人排队”,该销售人员称。

  从反响来看,开发商垫支首付的招数确实赚足了眼球,对于部分资金暂时紧张的购房客来说也起到一定吸引作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不景气的当下,开发商为了吸引更多的购房者,最终达到楼盘快速成交的目的。这种吸引眼球的促销模式,其根源是市场趋冷。

  那么“零首付”的促销模式是否合规?对于购房客和提供贷款的银行来说,是否存在风险?

  张大伟指出,一般来说,垫首付有两种。第一种是购房者与开发商合作,提高房屋的评估值。这种操作模式属于骗贷,在最近几年市场规范后几乎绝迹。另一种是指在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内,开发商允许购房者缓交首付。他表示,这种垫首付其实在打政策擦边球。在我国期房预售制度下,各地建委取得预售的时间都早于银行要求的抵押贷款时间。一般来说,在这个时间差内购房者的首付停留在开发商账户中,银行要求项目封顶后,才可以做抵押贷款,而各地规定一般是项目完成20%左右可以预售收取首付。所以这种垫首付可以说是促销,并不违规。

  珠江四季悦城的“零首付”模式更接近于第二种,虽然说其濒临政策边界,并未违法违规,但仍然存在着风险。法律人士指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种操作手法误导了银行对于购房者资产、信用的评估结果;而从购房者来看,首付款仍要在短时间内还清,对于那些本就购房资金不足的购房者,也存在到期资金不足,与开发商产生纠纷的风险。

  房企日子不好过 楼市进入“小拐点”

  自年初以来,多地传来开发商推“零首付”楼盘的消息,但此类楼盘多聚集于二三线城市,此番在北京“现身”实属罕见。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一线城市楼市的担忧,一向坚挺的一线楼市难道扛不住压力,也已“入秋”?

  房地产商会联盟执行主席顾云昌对新华网记者表示,“零首付”在北京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楼市下行情绪在一线城市有所蔓延,但仍需看具体楼盘及地理位置。

  对于一线楼市中出现的这个信号,张大伟分析,应从需求比来看。从供应层面看,去年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下企业负债明显提高,利润率出现下滑,在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房企必须增加供应。从需求层面看,他认为一线二线城市的需求并不刚性,相比三四线城市,一线二线房价处于高位,一旦信贷收紧,需求可能出现明显萎缩,再现2008年、2011年的调整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此外,房企对销售业绩的需要可能导致一线市场更看重跑量的作用。据统计,截至日前,34家房企公布了前4月的销售业绩,20家房企同比下调。加之一线城市房企大部分为上市企业,在业绩和股价上承受更大压力。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一线城市的变化可能会出乎市场预料。

  “零首付”现身北京,无疑给日前围绕房地产行业的拐点之争再加了一味料。

  在顾云昌看来,楼市目前已经进入小拐点,“大拐点是指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目前并不普遍,只在极个别城市出现;小拐点是指增速下降,从1-4月份的投资、销售及房价数据以及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大部分城市已经面临小拐点,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这种状态”。

  顾云昌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而这种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对于购房者来说呈现出利好趋势,因为它意味着市场的力量会更多地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创新与竞争。(记者 万方)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