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粮食生产隐忧难解 中老年人群成种粮绝对主力

2014年05月28日 08:41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气温又上来了,天气明显变热。在高温的黄淮地区,冬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收获阶段,农民朋友也要开始在烈日下忙着夏收了。

  最近也看到有些媒体报道,安徽、江苏等地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朋友,已经陆续从外地返回农村,准备收割。看了这些报道,我就产生了个疑问,这些农民兄弟外出打工时,谁在照料农田?谁在种粮食?

  跟你有同样疑问的人相信不在少数。因为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站,谁在种粮?积极性怎么样?这些问题,都是粮食安全的源头,都是当下急需了解的。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意义的确重大。近期的一系列中央文件,也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到突出位置。

  没错,那么带着刚刚的这几个疑问,中央台派出多路记者,来到了河南、安徽、山东、黑龙江、湖南等五个全国粮食主产区。历时近2个月,走入生产基地,走近种粮农民,实地调查了中国粮食的生产现状,采制了特别专题《中国种粮现状报告:谁在种粮?》。

  河南鹤壁浚县,古称“黎阳”,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自古这里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

  在王庄镇西枣林村村口,几位老年人正在聊天。虽说地处产粮大县,种地并没有成为这个村子里年轻人的生计:

  记者:我看咱们村子上怎么没人啊。

  老人们:都出去打工zhi钱(河南方言,挣钱的意思)了。

  记者:您今年是多大?

  老人:我今年呢,70了。我还种地呢,我种5亩地。

  老人说的没错,农村里年轻人那些匆匆远行的背影,谁也阻挡不住,留下的除了像村主任张俊普这样的村干部,就是妇女和老人。

  张俊普:按我们村说吧,700多人至少有600在外面打工。剩下的一般的都是40以上的妇女和60以上的男劳动力,大部分种地都靠这一部分人。

  根据中国乡村之声对河南、安徽、山东、黑龙江、湖南5个农业大省的10个产粮大县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从年龄构成看,中老年人占93.2%,成为种粮的绝对主力军。从文化构成来看,73.7%的被访对象仅具有初中以下学历,而大专以上学历者仅为2.3%。

  农村种粮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不只是在这五个粮食主产区,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表示,目前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正在一步步逼近:

  潘文博:据测算,2004-2012年,我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月均工资收入从780元增至2290元;而同期三种粮食的亩均现金收益从374元提高到655元,种植1亩粮食获得的现金收益仅相当于8天左右的打工收入。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农业兼业化、老龄化特征明显。

  空心村越来越多,种粮食的人越来越老,这是当下的乡村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央台中国乡村之声的另一个调查结果同样让人关注。在对河南、安徽、山东、黑龙江、湖南5个农业大省的10个产粮大县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虽然种粮收入增加,但农民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子承父业”继续种粮,在被调查者的子女中,83%选择外出读书和就业。

  在和浚县仅相隔18公里的全国小麦产量第一县滑县,处处可见一块块高标准粮田,仿佛绿色的海洋。

  58岁的刘书昆在滑县西河京村种了一辈子地,老刘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自己的孙子、孙女考上大学,不再种地:

  刘书昆:大人在家里种地小孩还能让他种地啊?大人多吃苦,小孩不能再让他吃苦了。

  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如今种粮比以前要轻松很多:播种收割完全机械化、刷卡浇地、农技人员上门服务……像刘书昆这样的老人眼下也能应付自如,可浚县王庄镇政府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朱计有却隐隐感受到了危机:

  朱计有:长远来说,可能会有影响,因为好多年轻人他不在家了,一旦这一代年轻人出去之后,他就不会再想回家种地的问题。

  年轻人走了,带走的可不光是体力。

  65岁的池永义是浚县王庄镇东枣林村的技术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负责村子里的技术推广,如今给妇女和老人推广农业技术是他最发愁的事儿:

  池永义:还是有文化的容易学会,大部分上小学,上个三二年的小学生比较多,初中生像这个年龄阶层的都不太多,最多的占到五分之一,像50多岁以上的,有一半人都有困难。

  未来谁来种粮?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在向种粮大户倾斜,培育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也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今年36岁的浚县国兵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熊秀杰就是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他流转了3600多亩,是当地相当有实力的种粮大户,可是逐年上涨的人工费用和雇不到青壮劳力,已经成为他增加产量的最大的障碍:

  熊秀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青壮年他干活第一快,而且质量也好,女性这一块时间就延长了,影响你下一步的播种啊、浇水啊都影响了。

  村庄是中国农村的微型社区,年轻人都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靠老人和妇女支撑的村庄失去的也不仅仅是往日的生气。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也认为,农业人口老龄化将对粮食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朱启臻:可以说未来农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未来谁来种地。这种影响随着劳动力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弱,这种影响就会逐渐的凸显出来,现在50多岁的人还能干,60岁的还能干一点,再过10年这些人就会退出农业劳动的行业,未来谁种地就会摆在我们面前。

  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连续十年增产。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也会出现“十一连增”。但现在粮食丰收的光环下,却一直存在着一个阴影,我国的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在400公斤以上,也就是说按13亿人口来算,全国一年的粮食需求在5亿吨以上。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在许多地方,坚守农村耕作的是这些文化不高、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他们如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而年轻人都不愿种粮了,也不会种粮了,这也不禁让人担忧:未来,谁来种粮?面对种粮农民老龄化,我们又应如何突破,各地又做了哪些探索呢?(记者 孙涛 任磊萍 李凡)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