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将改革着力点放在制定公平竞争政策上

2014年06月17日 10: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近一段时期,我省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纷纷出台,如将职能相近政府机构合并、大力下放行政审批权、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等。可以说,我省又一次进入了加快改革步伐的新时期。

  但必须看到,我省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对改革的期望相当高,目前正在采取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大多数还是属于简政放权层面的改革。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希望我省今后的改革能有更多的突破和更新的亮点。其中,一个较明确的期盼是,今后要在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和加大改革力度,要让不同的市场竞争主体都能真正享受到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关键是观念上进一步大胆解放思想,真正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的含义,并做到在政策法规上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一视同仁。

  事实上,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突破计划经济“一大二公”的保守观念和政策束缚起步的。改革开放伊始,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其主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国有经济之外的经济主体,主要的手段是引进外资、鼓励本土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等。通过大力发展这些新经济成分,各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化成分逐渐加大。特别是通过让这些新经济成分与国有经济的相互竞争,使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暴露出来,最终国家下决心通过“抓大放小”等战略性调整,以及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重新调整了其重点发展的领域和组织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企业竞争力。应当说,我国各级政府无论在发展以国有企业为主要代表的公有制方面,还是在发展以民营外资经济为主要代表的非公有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们不断打破传统观念、不断调整改革政策是直接相关的。

  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都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合理,国企行政色彩浓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靠垄断获得竞争优势等。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则存在较严重的管理不规范,企业信誉度较差,职工收入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级政府长期存在的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给予不同身份和发展政策的管理思路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思路下,国有企业怎么改都无法真正消除行政化色彩,民营企业怎么改也难以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而如果国有企业占据了国家的基础命脉产业,占有了大量优质资源却低效率运作,其后果必然会导致社会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下降。同时,由于非公有企业不能普遍获得政府在政策上的公平对待,一方面其在发展领域上会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各种政府掌控的经营资源不得不去走后门拉关系。

  可见,目前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又主要在于其背后存在着的以身份差异甚至歧视为特征的政策制定机制的不合理。过去已经走过的企业改革道路及成效证明。要想让不同所有制企业改革都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通过新一轮的改革,让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国企通过改革消除行政化,民企等非公企业通过改革走向规范化。最终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等方式,实现对公有与非公有企业一视同仁,让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依靠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获得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那样,既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激发起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因此,今后各地各级政府在制定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改革政策时,应将改革着力点主要放在制定公平竞争的政策上。特别是对竞争性市场领域,要真正做到让不同所有制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效率。期待我省相关改革能以更大步伐、更快速度推进。

  (蔡 兵)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