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根治“评比病”,还在拆解利益链

2014年06月17日 16:1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参与互动(0)

  评比多,表彰多,各项材料要得多,这“三多”恐怕是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遭遇的普遍困扰。前不久,山西省宣布完成评比达标表彰专项整治工作,共有702项未经批准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被叫停,但精简之后仍有79项。

  有人说,评比表彰项目就像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越割越长,越长越割,陷入解不开的怪圈。2006年至2009年间,由中央纪委牵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万余个,总撤销率超97%。去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占总项目的20%,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更是把清理整顿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作为重要工作。

  一方面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整顿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基层单位各类评比表彰依然多如牛毛,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评比泛滥这一沉疴,症结到底在哪里?

  既然整治力度这么大,各单位也颇为反感,评比表彰为什么还是有“市场”?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动力,也有压力。

  所谓动力,评比表彰也是考核,评优获奖能给考核加分,甚至是值得夸耀的政绩。各类评比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政绩需求”,不少单位明知有的评比表彰是花钱买奖,为了贴金显绩,仍会去凑凑热闹,其驱动力正在于此。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压力。上级单位把一项项评比表彰抓在手中,实际上就是抓住了一个个考核关口,下级单位不得不“认真”对待,否则不仅得不着好,还可能过不了关。从现实反映看,人们最头疼的,还是那些亦官亦民的协会组织。它们和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在退休之后就在这些组织任职,这些组织的隐形权力不容小觑。如果不参加其组织的各种评比、不掏钱,以后办事就很麻烦。对此,很多人收到评比通知,难免有所忌惮,不得不用人民币息事宁人。

  其实,不管是动力还是压力,都说明评比表彰泛滥的背后,是不良利益链的缠绕,有人花钱买荣誉,有人设奖来寻租,这使得评比活动异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温床,在一些地方、行业甚至变成利益输送的腐败。

  所以,根治“评比病”,不仅要在数量上做减法,还要在治理方式上有新办法。改革考核评比机制,把简政放权落到实处,让所有评比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加大社会评价、群众评价的比重和分量,这样才会形成更加科学的考评体系。管住“看得见的手”,拆解各种不良利益链,方能从根本上铲除评比泛滥的土壤,清除那些乱长的“杂草”,从而让精简之后的评比表彰项目规规矩矩、干干净净,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顾远山)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