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官“越狱”追问高墙内的“特权通道”

2014年07月01日 08:4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已发现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线索188件,已建议将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247名罪犯收监执行,其中副厅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18人。

  通过保外就医等手段,一些原本应在监狱接受惩罚的犯人,在监狱外过着堪比自由人的逍遥生活,类似故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可以发现,这些成功“越狱”的故事主角,被判刑前往往都是权钱阶层。

  这也是18名副厅级以上罪犯被收监,极为刺激眼球的原因所在,他们在位时的贪腐,触发民众的公平焦虑;就连落马进了监狱,都不能“泯然众人矣”,还可以继续耍特权,让人情何以堪?

  所以,监狱高墙内的腐败,某种程度上说,是在“最后一公里”弱化了反腐的成效。尤其是对那些“大老虎”而言,能查明他们的腐败并依法追究已属不易,但他们竟能轻松“越狱”,前期诸般反腐努力岂不功亏一篑?当然,值得欣慰的是,对类似“越狱”现象,从制度到行动都已开始诉诸亡羊补牢的努力。

  今年2月,中央政法委公布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剑指高墙内的腐败;而如今对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三类罪犯”刑罚变更执行情况重点监督,也是找准了“目标人群”,18名原高官被收监即为专项检察活动的一大成效。

  但对任何贪腐行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治标治本。从简短的新闻中,我们看到对18名副厅级以上人员收监的理由是,“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从这简短的信息中,其实很难推断此前的监外执行,到底是不是违法,背后有没有腐败。只是从常理来看,类似“越狱”现象,往往都少不了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

  还记得去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就痛斥某地原副市长林某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但在审理期间就花了不到10万元办好“保外就医”,一天牢没坐。这种还没进高墙即已成功“越狱”的,或许是个极端案例,但也揭示了“越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提钱出狱”。

  最高检之所以将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列为重点监督对象,自然也是这三类罪犯普遍经济条件好、社会关系多,“越狱”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正如行贿受贿案件,不能单单立足于查有条件行贿者一样,要遏制通过监外执行等达成“越狱”的现象,除了瞄准三类罪犯外,重点打击高墙中的“内鬼”无疑更加重要。

  在集中检察下,18名原高官监外执行条件突然就“消失”了,如果没有这次检察呢,如果这次检察的风头过去了呢?只有让那些为罪犯开“后门”者得到惩处,只有让高墙内的一切更加透明,才可能真正堵上监狱里的“特权通道”。( 敬一山)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