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平民人均年捐赠不足2元 多靠“单位组织”

2014年07月15日 21:3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中国离全民慈善还有多远?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全民性慈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离全民慈善的目标还很远,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平民人均年捐赠不足2元

  陈红涛说,虽然富人的捐款捐物可能更吸引眼球,但慈善真正的力量来自平民,这一点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证明。但是目前在中国,捐赠的主体主要还是企业、企业家和名人。

  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1年中国社会捐款和个人捐款为267亿元,89.46%为企业家捐赠,工薪阶层、大学生、军人、农民、个体户等普通公众捐款22.83亿元,平民人均捐赠每年仅为1.76元。

  网络捐赠非常便捷。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10日,中国网络捐赠平台共筹集了5.2亿元。虽然捐款的数量有了较快增长,但是网民参与网络捐赠的比例仍然较低。“以腾讯为例,腾讯拥有8亿活跃用户,但在腾讯网络捐款平台上,参与人数为1600多万人,比例仅为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陈红涛说。

  “单位组织”仍是公众捐款第一驱动力

  陈红涛援引《中国青年报》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说,“单位组织”仍然是公众捐款的第一驱动力,约50.3%的人选择此项,然后依次是“身边人的带动”、“媒体报道打动”等。

  调查中,选择捐款“总是出于自愿”的人只占28.4%,更多的人(48.1%)选择“大部分时候”出于自愿。近70%的调查对象赞成捐款要强调自愿参与原则,防止用行政手段强行摊派捐款。

  陈红涛说,“被捐款”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到现在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例如很多地区推行的“一日捐”就演变成强行摊派。“全民慈善,就是要将被动地捐赠,转变为自发自愿地捐赠,快乐地捐赠。”陈红涛解释说。

  定期捐赠人数少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捐赠很大部分还是以灾难性事件捐赠为主,很多参与捐赠的民众尚未养成定期捐赠的习惯。陈红涛说,全民慈善就是要把“有灾有难时的一次性捐赠,转变为常态定期捐赠,让捐赠成为一种习惯”。

  陈红涛统计主要的几个互联网捐赠平台(腾讯月捐、支付宝钱包、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后得出一个结论:目前中国内地,月捐人数在几十万左右,而且以月捐10元为主。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2013年接受4000多万人次捐赠,但是定期捐赠人数在3万左右,占比很小。

  陈红涛说,有没有定期捐赠习惯是评价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香港地区,参与月捐的人数在70万左右,占香港总人口数量的10%。而在英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捐赠人有定期捐赠的习惯。

  政府退出募捐市场已成共识

  中国全民慈善发展水平低有多方面的原因。陈红涛说,中国现代公益起步比较晚,专业的公益机构缺乏,组织经营公益项目的能力需要提高。另外,公益理念的传播仍然不够,公众的慈善理念和文化还需要培养,许多民众尚未跳出传统慈善的救济施舍模式。2008年是中国全民慈善的“元年”,当年个人捐赠首次超过企业捐赠,但由于公众缺乏持续捐赠的习惯,这只是昙花一现。

  陈红涛认为,政府组织的行政性募捐对公众的热情是一种扼杀,很多人在“被捐款”之后体验不好,也不知道资金去向,缺少进行持续捐助的动力。“虽然政府退出募捐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执行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陈红涛说。

  陈红涛呼吁在中小学课本中加入全民慈善理念的相关课程,从小培养慈善理念和文化。同时,他认为公益组织要增强组织能力,加强与捐赠人的互动和对善款的管理,“捐款应该只是慈善的开始,而不应该是结束”。(郝王乐 戴盈 李唯嘉)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