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9省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专家称效应尚须观察

2014年07月16日 10:0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备受关注的“单独二孩”政策终于有新消息了。

  国家卫生计生委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我国除西藏、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已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截至5月31日,已有27.16万对单独夫妻提出再生育申请,24.13万对获得批准。

  今年1月份,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省份,随后各地相继跟进。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是否会出现“婴儿潮”?政策放开后,各地对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需作怎样的预备和调整?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车伟。

  新政实施半年,人口走势如何?

  自从“单独二孩”政策启动以来,生还是不生就成为很多人纠结和讨论的热点。随着政策进入快速落地期,有人担心生育率会有所反弹,甚至出现生育高峰。对此,张车伟表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半年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的放开对我国整体人口走势影响不是很大。

  “放开‘单独二孩’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希望人口出生率有所反弹和增加。至于到底会不会出现出生率反弹,现在尚无确切的说法和数据。但从过去的分析来讲,这个反弹不会很大。”张车伟说。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40多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我国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但是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人口的超低生育率已延续20年之久,现实中,“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等问题日益严峻,再加上群众的生育意愿,这些都是启动“单独二孩”政策的原因。

  但实际上,由于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到底有多少符合条件的年轻人会去生二胎,恐怕还很难说。

  “不是符合条件的夫妇一定愿意生二胎。由于城市中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考虑到住房、就学、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费用,应该说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大,年轻人在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问题上是有一些犹豫的。”张车伟认为,如果放开政策以后人口的出生率没有变化的话,反而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反思的。

  如何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这是需要我们观察的。“张车伟表示。

  “对于不排除可能出现的一些人口形势,比方说人口生育的高峰,我们会提前做一些预案,比如说教育资源、卫生保健,尤其是新生儿卫生保健的资源等应该怎么配制。各个地方应该有所规划,否则可能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张车伟分析指出。

  不过,张车伟也强调,“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对于各地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应当注意到,‘单独二孩’这个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影响比较小,因其独生子女数量不多。而城市地区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北京等许多大城市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是过剩的,因而从现实角度推测,我认为新政不会对医疗或者教育资源造成太大的冲击,目前公共服务所提供的基础教育、医疗资源是能够吸纳因政策调整而新增的人口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归功于人口红利,如今这种红利已消失,但是我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在目前情况下,人口调控怎么才能保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张车伟看来,保持人口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是今后人口调控当中最重要的任务。“现在主要担心的不是生育高峰是否到来,而是如何处理好现有人口的合理分布。可以看到,目前有些中部地区的人口压力依然很大;东部加快推进城镇化,人口进一步聚集;而有些西部地区尽管看起来人口很稀少,但实际上环境非常脆弱,不适合大规模聚集人口。如何让这些人口实现更好、更合理的分布,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现有资源环境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减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东部的人口多,就意味着东部地区就不能进一步吸纳人口,反而有可能依然是吸收人口的主要地区。”张车伟说。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邱 玥)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