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平衡点

2014年07月29日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尊重经济规律,全面准确地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平衡点,才是正确选择。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就要在稳定外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以优化投资结构作为重要支撑;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

  近来,各地都在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山东印发“2014-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安徽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破解棚改资金难题;广东则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棚改省级融资平台组建。棚户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要求,就要切实把这类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工程抓好抓实,同时顺应转型发展大势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为长期发展不断蓄积能量。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国情,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重要。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今年我国把增长预期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如果经济滑出合理区间,就业就难以保证,改革稳定也就会失去根基。

  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长期发展目标。这个长期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要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要求“四个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要求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是完全可以兼顾的,也是必须兼顾的。长期发展要在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近期目标只有重视为长期发展“垫底子”,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既不可以为了一时利益,损害了长远利益;也不可以忽视基础条件,不顾经济社会的可承受能力。尊重经济规律,全面准确地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平衡点,才是正确选择。

  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就要在稳定外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以优化投资结构作为重要支撑。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见效最快。同时要看到,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还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实施简政放权特别是改革商事登记制度以来,全国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改革红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日报评论员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