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全面启动冰站考察工作

2014年08月12日 10:30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参与互动(0)

  经过连续几天的寻找,“雪龙”船时8月10日19时左右(北京时间8月10日15时),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在北纬76.42°、西经151.04°的北冰洋海域寻找到一块浮冰,开展了本次北极考察首个短期冰站作业。至此,第六次北极考察冰站考察工作全面启动。

  寻找作业浮冰并非易事

  虽然今年的北冰洋冰情较前几次北极考察偏重。但盛夏的北冰洋,海冰消融速度很快,要找到合适的海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8月7日,考察队通过卫星云图,发现北纬75°32′64″、西经166°51′72″附近海域,有一个长约28公里、宽约16公里的大浮冰。

  8月8日,考察队召开全体队员大会,对即将开始的冰站考察和防熊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然而,直到8日下午“雪龙”船穿过了这块浮冰,也没有找到适合做短期冰站的浮冰。

  18时多,考察队出动直升机在“雪龙”船前方探冰,也没有发现合适做冰站的海冰。考察队领队曲探宙、首席科学家潘增弟和船长沈权商量后,决定向东航行,按原计划直奔C25站位,待完成C2断面的作业后,再向西北方向行驶,寻找适合做冰站的浮冰。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到达C24站位准备作业时,“雪龙”船左舷出现了一块合适做短期冰站的浮冰。

  作业前先确认无北极熊

  这块浮冰位于加拿大海盆深处,水深为3700多米。由于“雪龙”船无法在浮冰边缘停船,考察队决定放小艇送考察队员到浮冰上作业。

  船时19时10分,包括冰站考察队员、防熊队员和记者在内的30多名队员穿上厚厚的考察服、救生衣,带着各种考察作业仪器设备和必要补给登上黄河艇,向浮冰进发。

  不到20分钟,黄河艇靠上了浮冰。防熊队员首先观察确认没有北极熊,首席科学家助理、冰站站长李丙瑞认为浮冰适合作业,并为各作业组确定好作业范围和作业区后,考察队员开始将仪器设备搬到浮冰上开始作业。

  五个小组开展十多项考察

  经测量,这块浮冰的厚度范围在1.7米~3米,冰面上点缀着五六个融池,是开展海冰观察的理想地点。

  当时天气晴朗,无风、冰面温度在零下1℃到零下1.5℃左右。此次共有冰面气象、海冰物理、水文光学、海洋生物、海洋化学5个作业小组的28名考察队员登冰作业。他们在各自的作业面,开展了温室气体采样、浮标布放、海冰厚度观测、海冰辐射观测、冰芯钻取及采集、融池及冰下海水采集等十多个项目的考察。在4个小时的作业时间里,考察队员们在冰面开孔并安置采样器,进行了8次温室气体采样;实施了约1小时的冰面光谱入射反射观测、约0.5小时的冰底辐射传输观测、约1小时雪面反照率观测;布放了2套温度链浮标;完成了约40米的电磁感应式海冰厚度观测测线,并开展了9点钻孔测冰厚对比;钻取了14只冰芯,对5个融池进行了辐射观测;此外,开展了冰下海水采集、融池取水等作业,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样品。

  据李丙瑞介绍,北极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我国作为北半球国家,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对我国有着直接的影响。冰站考察是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获取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相关科学数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本次北极考察将设立8个短期冰站,1个长期冰站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考察。此外,在冰站考察作业期间,还将开展冰下生态过程动态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参数考察。(特派记者 张一玲)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